原文链接:记念刘和珍君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自己的学生刘和珍而写的。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好词好句
- 菲薄
- 洗涤
- 攒射
- 寥落
- 桀骜
- 殒身不恤
-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词语解析
- 正告:郑重劝告
- 深味:深深地体会
- 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
- 浸渍:浸润,渗透
-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刘和珍君等人的沉痛悼念,热烈地歌颂了爱国青年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愤怒地揭露和抨击了反动军阀残杀爱国青年的罪恶行径和帮闲“文人”的无耻阴险,总结了斗争的经验教训,并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段落层次
本文按序号一共分为七节
- 第一节:交代写作原因、目的
- 第二节:继续深入阐述写作原委
- 第三四五节:写刘和珍身前表现和就义经过
- 第六七节:总结全文
- 第六节侧重写历史教训
- 第七节侧重写烈士慷慨赴死的意义和影响
课文分析
文中“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的“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而不是特指“反动派”
- “庸人”即指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庸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 “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
-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
- “有恶意的闲人”指蓄意制造流言的反动当局的走狗文人
“无恶意的闲人”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的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寄希望
- “苟活者”是指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争的可能的人。
“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谦词,意在反衬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光荣
如何理解第六节煤的比喻
此处以煤的形成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以“大量的木材”来比喻人类社会的残酷斗争中流了大量的血,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结果却是一小块”写由大量木材凝成的煤只是很小的部分,以此来比喻大量流血牺牲而换得的人类历史的前进只是一小步。同时,作者沉痛指出“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请愿并未推动历史前行。“更何况是徒手”,徒手请愿不能推动历史,使之有任何进步。在貌似平淡的放言中,饱含了鲁迅深深的哀痛与惋惜之情。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句话如何理解?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命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如何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是总收全文的一句,是全文思路的收束。对于“此”所概括的内容,既有对敌人的控诉、揭露,又有对烈士的崇敬和悼念;既有对“三·一八”惨案的评价,又有自己奋然前行的斗志。既“此”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写法上有何特点?
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