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中的走读,三年级同学跟着我走在沧浪池上,漫游在历史长河,从苏舜钦到韩世忠,从归有光到宋荦,从陶澍、梁章鉅到张树声,一代代先贤成就了苏州现存最早的这座名园。
小朋友的习惯很好,认真听认真记,看见碑刻喜欢读,宋荦的碑文居然能通读。
骄阳下高温一浪浪袭来,我感觉有点晕,本来倒背如流的内容,时常出现断片。在明道堂时,居然连苏舜钦《沧浪亭记》里“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都不能脱口而出了,只好翻开讲义,带同学们一起读这明道堂的出处,意外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把讲义里的这一句划出来,体会一下意思,说这名字起得很好。
还有一个断片更加莫名其妙,长长的楹联楹联:“渔笛好同听,羡诸君判牍馀闲,清兴南楼追庾亮
尘缨聊一濯,拟明日刺船径去,遥情沧海契成连”,我居然怎么也想不起伯牙、子期的名字来,只好咽下这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含混过关。
梁老师反复关照我,亲子课千万不能拖课,小朋友能够坚持三个小时已经很了不起,再拖课,他们会吃不消的。
最近的亲子课都是卡准了时间下课,今天从九点开始,十二点时到了西侧的御碑亭,又花了十来分钟带大小朋友看一看耦香榭的花窗铺地,活动在12:10结束。
开车回家时头是晕的,几乎不记得一早上胡乱讲了些什么,如果不是刚才结束时家长们的夸奖,真会怀疑我带的这次走读是不是失败了?
回家洗个澡倒头就睡,没开闹钟睡到自然醒,醒来神清气爽,窗外已经夜幕降临,看看手机,已经是19点啦!
起来读书,读的是伍子胥和屈原。下周日,教育博物馆邀请我讲一个半小时伍子胥的故事,怎样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出新意来,是一个挑战,只有多读书,仔细读反复读,灵感才会来临。
昨天下午应漕湖实验学校的邀请,去为初中生们讲曲园故事,一个小时的时间,怎么讲完这三代大学问家的故事,思考了几天,我决定把重点放在俞平伯身上,俞樾俞陛云是家学渊源的源头,是俞平伯的背景。备课时又去了两次曲园,拍好照片,认真做了PPT 。
多次讲座最大的进步和收获,是对时间的把控,俞樾俞陛云的故事控制在12分钟,俞平伯的故事重点讲,一条条一件件,最后还剩五分钟时进入总结,总述曲园三代大学问家从晚清到当代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本来是一个小时准时结束的,又介绍了一下曲园,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曲园看看——超了三五分钟。
现在想起来,鸡头晕的断片昨天就出现了,最后总结时居然忘了俞陛云的名字,只好说俞家从俞樾当俞平伯三位大学问家怎么样怎么样,五分钟后才恢复记忆。
有点怀疑会不会是老年痴呆的症状?今天想想,可能就是因为天气炎热,有点吃不消?
最近讲座邀请多了起来,每一次都是我很好的学习机会,要读书、要设计、要做PPT ,是对我原有知识的一次梳理,甚至是矫正。
读书分享过程中,时常会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有偏差,有时是读书少,受了一本两本书的误导。有时是书上明明是这个意思,我却想多了,产生了偏差。唉,过度解读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呢!
教博请我讲伍子胥故事,自然是因为端午节来临。其实我们苏州人从小就是听着伍子胥的故事长大的,只能炒炒冷饭吗?
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冯至的《伍子胥》,一本是尔容的《伍子胥》。
冯至的《伍子胥》是小说,在史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而写成。
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160种图书中有83种是小说集,其中冯至的中篇小说《伍子胥》是唯一的历史小说。《伍子胥》收入“文学丛刊”第八集,1946年9月出版,1947年3月再版。
伍子胥在纪实小说中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好看。
尔容的《伍子胥》也是小说,这本500多页的小说是2018年写成并出版的。我捧着书读,读出了穿越小说的滋味。
人物丰满了,再回到历史史实中,下周日的讲座渐渐有了轮廓,我要争取做到既不是戏说瞎说,又要引人入胜,让人听着有趣。
端午的活动,肯定绕不开屈原,虽然下周主要讲伍子胥,屈原还是会提一提,我选了《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屈原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清晰浮现。
开卷有益,大概就是指的我这样,每读一本书,都会有很多新的思考和收获。
其实还准备了另外五六本关于屈原、伍子胥的书,这次大概来不及读了,有空时,或者有下一次任务时再读吧!
我其实自己不太会做PPT ,每次都是我哥嫂帮我。我家最早会做PPT 的是我嫂子,我就靠住了她。后来她教会了我哥,我就靠牢我哥。但是我哥现在也要读很多书备很多课,争分夺秒的,我就不好意思再烦他了,做PPT 的任务又落回到我嫂子那里。
真是要感恩上苍的,我总是如此好运,身边所有人都在帮助我。
蠡口中学邀我过几天去讲座,暑假有请我做苏州诗词讲座的,有点心动,这也是一次学习和锻炼机会。这是一个系列讲座,八次。
🪷🪷🪷🪷🪷🪷
我的中学同学、文教局时的领导,后来的区领导出事了,惊诧、惋惜,快六十岁的人,本该尽享天伦之乐,却遭此打击,不知道该说些啥。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只吃一饱。
这是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劝导楚庄王的话,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