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承受

                承受,为责任,为理想

      米兰说,人可以承受生命之重。我认为,人承受生命之重是为了责任、理想。

      人承受生命之重,是对自己,对家,对国的责任。这承受是音乐家贝多芬遭受失聪后奏出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 ;是朱德母亲充满茧子的,却养活八个孩子的双手 ;是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的言与行。倘若没有像贝多芬这样为理想而承受苦难的人 ,没有像朱德母亲那样为家庭承受劳累的人 ,他没有像陈祥榕那样为国家牺牲流血的人 ,个体的帆船就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家的屋檐就无法承受狂风暴雨,祖国的天空也不会这般宁静美丽。因此人应该承受生命之重。

      承受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超越他人的偏见,承受世俗异样的眼光。陶渊明曾言自己性本爱丘山,不愿富贵,不期帝乡。于是他便辞官返乡,回归自然。他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对污浊官场的反抗,亦是灵魂的真实写照。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违背自己的本性,自役于他们不喜爱的事业?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内心深处的渴望不足以承受来自世俗异样的眼光。满地都是六便士,又有谁能看到月亮呢。

      我也并非批评那些放弃理想,自役于世俗囚牢之人。不承受世俗异样的眼光,必承受世俗的枷锁的重量。有得必有失。放弃承受这一种痛苦,便会有另一种痛苦到来。痛苦与承受是贯穿人生始终的。

      只是我们希望能多一种选择,让承受更有意义的痛苦——为了生活而不是谋生——而这样的痛苦也因为它的意义而减轻。

      冯至在《十四行集》中写到:“我们准备着,深深的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出现,狂风乍起。”或许我们所有的承受,就是为了这狂风乍起之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