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好像就是句大白话,我们可以这样想:为什么不说"济南的冬天就是这样"?这样就太陈述了,文字间很平,给人的情感表达是不足的。
所以这句话的重点在哪?就在于把"济南"放在句末作为落脚点,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这就像一个人轻轻拍着你的肩膀说:看,这就是我的家乡(济南),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们总说,真正的好文章从来不只是写景,尤其是散文。那老舍费这么大的劲来描写济南的冬天,一定也是有他的深意在的:
从现实位置来说,第一点是“地理上的济南”,这里确实气候温润;老舍所说的"没有风声的冬天"其实是有着真实的地理依据,济南位于哪啊?这个时候就需要点地理知识,它位于这个北纬36°的暖温地带,三面环山的地形造就了独特的"暖盆地"气候。
文中描写的"小雪点点"正是华北地区典型的冬季降水现象,而"冒着热气的水"更是直接对应济南七十二名泉的地质特征,也就是水温。这些描写如此生动,正是因为它们扎根于真实的地理肌理。
第二点呢,是从文化上来讲,济南这个地方也是我国的传统诗意栖居;就比如老舍写道的"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话唤醒的是什么?
是我们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审美基因,这是长在我们基因里的东方美学。此外济南的山水布局也是符合中国画传统画论《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而山坡上"穿着花衣"的比喻,则是源自古典文学中以衣喻山的传统(比如"青山如黛")。包括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像《诗经》里"绿竹猗猗"一样,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赞美。这种描写本质上讲是在构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桃花源"。
第三点是什么?是理想的济南,我们结合上一期的时代背景来看,那这篇文章它承载着的是一个游子对家国的深情想象。
老舍回来之后,明明看到的是日渐破碎的山河景象,但他却偏要写"晴暖的济南"。这就是他对于家国的一种期望,他把城墙、村庄、雪坡都笼罩在"微黄的阳光"里,这种暖色调的滤镜正是游子对故土的深情美颜。
这里边反复出现的"放心吧""含笑"等词汇,也是想通过文字构建一个美好的这种“精神原乡”。在我看来,他是刻意这样写的,但就是这份刻意为之的"天真",恰恰是他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当我们今天重读这篇散文之后,其实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老舍看到的真的只是济南的冬天吗?或许是的,但他看到的一定也不止是冬天。
它是一个民族在最艰难岁月里依然保持的生活尊严,是一种永远不会被严寒冻住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好,最后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
如果老舍今天再来写《济南的冬天》,他会着重写什么?是写高楼大厦还是写泉水依然温润?是写车水马龙还是写人们脸上依然含着的笑?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阅读和思考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