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过两次高考,一次是2003年,一次是2004年。
2003年,恰逢“非典”爆发,河南也成了重灾区。我们每天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全面清扫和消毒,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来苏水味,让人恍惚觉得走进了医院的长廊。
在教室的后面,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上面翻滚着山西老陈醋,那是班主任特意为我们准备的,据说醋能防治感冒。
教室已然如此,寝室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管地面是什么材质,通通进行水冲和消毒。因为是农村高中,我居住的寝室条件很差,十几个人住在十几平米的一个小瓦房里,地面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用水冲洗,无异于在屋里和泥。但在病毒面前,谁敢不执行呢?每天踩在泥泞的地面上,心情也湿哒哒的。
在“非典”面前,高考也只能退居二线。毕竟,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到高考前夕,我们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的。来自高考的压力和源自对生命的敬畏,让我的情绪也频频波动,尤其是当某天下午,传达室告知我说校门口有人找时,我的情绪爆发了,哭的稀里哗啦。
三年了,从不曾来看我的父亲,在那天下午,破天荒地经过层层关卡,辗转两趟车,只为给我送一瓶2块钱的维生素片。当父亲隔着栅栏将药瓶递到我手中时,我不禁鼻子一酸,扭过头不让他看到我哭。
从这瓶药上,我感受到了讷于言的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期许。但遗憾的是,2003年,我高考失利了,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铁卢,当年的高考成绩创下了我求学生涯的历史新低。
经过一段低迷期后,看着父亲为我新添置的台灯,我决定复读。
复读选择了市里的一所学校。让我没想到的是,只是一年之差,河南高考政策就改变了。面对我喜欢的生物、化学和地理,恨恨地想它们怎么就不能组合在一起?于是在经历了一番文改理、理改文后,我最终选择了学文。
复读这一年,对我触动颇深。新学校学风浓厚,曾经被老师誉为好学生的我,在这里居然成了“不良分子”,比如上课扭个头啦、早自习迟到被班主任抓啦、被锁在操场不能进教室也不能回寝室啦……这些当年的糗事,如今回忆起来竟是那样的美好。
在这140多人的大教室里,生性好动的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鸦雀无声,什么叫真正的争分夺秒,什么叫真正的认真和坚持。
感谢这一年的复读生涯,它改变了我一贯的学习态度,让我也不再惧怕高考,也许正是因为心态上的改变,我考出了较为理想的成绩:语文118分,数学121分,英语90分,文综243分,总分572。
但生活总爱跟我开玩笑,我的分数上来了,河南省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重点线居然高达599分,我与重点大学终是无缘了(此处心疼河南考生10秒钟)。好歹上了个二本,也算是对父母和自己有个交待吧。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想想高考,一切如昨。它让我懂得喜悦的成果定然需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只是怎么也没料到时光竟会如此地相似,2020年的疫情比2003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年前的黑色七月又重新回到现实,惟愿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们,皆属好事多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