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精力,微信私聊一个人,许久的不到回复,但是却看到他在朋友圈发的火热,此时脑海中第一句话就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由此诞生了从红包敲门流,在吗流,大群@流等各种大召唤术。在管理中则更加直接,过来聊一下~
以上方式都是着力于怎么把门敲开,但是敲得开房门,能敲开心门吗?回忆起自己等快递时的心急火燎,不禁想到,为什么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而快递小哥可以。
当我们等待快递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是马上要能够收获心爱之物,是能够马上享受拆包验货的快感,所以当我们快睡着的时候,就算听到一点风吹草动,也要起来看看是不是快递到了。
而当我们面对同事,领导等,并且常常是苦口婆心的建议时,却选择“装睡”。同样我们想对他人这样劝说时,也是这样。这样的情形在团队的管理中常常发生,比如一位主管找某位同学谈心后,这位同学表现积极了一两天,然后恢复原状,也没有把主管的话吸收进去,甚至还会有当面抗拒的情况。
想想当初妈妈劝告我不要玩游戏的时候我是怎样讲的?沉迷游戏不好,影响学习。而我们是怎么样想的?大不了当个电竞选手。
面对早恋时父母和老师是如何劝说的?现在不是谈恋爱的时候,好好学习。我们是怎样想的?我们一定会走到结婚的!
面对一个父母不喜欢的结婚对象时,父母如何说?这个对象我们觉得不好,门不当户不对!
总之当我们被劝说的时候,虽然劝说者的内心是为我们考虑的,但是我们心中总有一万个吐槽,不断寻找着反例,可能是大学退学的比尔盖茨与乔布斯,也可能是某个靠双手奋斗出来的贫困夫妻。甚至在我们反思的时候,会发现: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所谈的内容也是对的,但是我还是不想这么干。
但是反观我们的人生,总有几个快递小哥式的人物,可能是某个老师,可能是某个朋友,他们说话总能让我们更容易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总结三条底层逻辑的区别:
1、没有人喜欢被改变
我们很多时候想当然的对别人说道理,用充分的理由来论证我们的观点,指出他人的缺陷,甚至还有很多批评人的模型,不管是汉堡包,还是事实-影响等模型,总是反复强调:我对你错,让谈话变成了一场说教。说教是什么?在游戏中就叫舌战,是有胜负方的,但遗憾的是:无论胜负,你始终叫不醒他,因为他不会服输,并且是你的理由越充分,她越不开心。
快递小哥是如何做的?先生,有个快递,需要你签收一下?当然收啊,这是我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句式改变自己,比如领导对我们说同样一句话:今年我需要你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多的价值 和 领导对我说:今年好好干,业绩就靠你了。前者的努力工作是我所认可的,也是我的选择,而后者却变成了压在身上的负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靠我?
很多时候我们听TED时,会发现某个讲者的观点一下子触达了内心深处,感觉自己被他说服了。
对这位我而言,我不是被说服的,那个看法是我早就有的,只是被讲者启发了,想通了而已。我没有被改变,只是有人说出了我心里的话,我认可,仅此而已。
2、没有人喜欢不知情
我们办公楼的外卖只有一个货梯,所以外卖小哥时常会让我们坐客梯下到楼下拿外卖,当小哥说:到楼下来拿外卖,没有为什么的时候,我常常会回复:走不开,麻烦排队送上来。但是当小哥说这边货梯队很长,可能上来了饭菜凉了,还容易撒,一般我都会同意下楼去拿。假设我的忙碌程度一样,我一般都会这样选择,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不知情。
当你只想告诉一个人结果,不想告诉一个人理由的时候,往往是一拍两散。
3、所有人都希望有退路
快递小哥给了你一份破损的快递会如何?可以拒收把?
那么当我们找员工谈话时,告知:今天我是希望我们未来合作可以更好,希望你可以有更好的成长,但是如果你觉得我们今天谈是被我忽悠了,你可以马上向我反悔,我们重新沟通。以这样的有退路的方式结尾,是否可以让人更有安全感呢?
为什么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而快递小哥可以?
C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