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字面的意思是赋予能力。能力这个东西当然不是被赋予的,而是它本来就存在,只是一战负责,我们的家长让孩子负责难在哪里呢?有一个很大的阻力:我们担心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他不能为自己做主。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成年之后的孩子打游戏,和他在上小学的时候打游戏,同样的游戏 ,父母的态度可能完全不一样 。对成年人,我们倾向于相信他的自控能力。虽然打游戏,但是 他知道几点睡觉几点起床,怎么样不耽误工作,不需要提醒他太多, 他自己就能做好。大多 数的父母都不会去管一- 个成年的孩子打游戏但如果是一个小学生 父母的态度就不-样了。所以说父母跟孩子有不同意见不一定是针对这件事情有可能只是父母不看好孩子的能力。可是你问每一一个父母,你希望孩子有能力吗?可以独当一面,自己为自己的想法负责。父母都是希望的。同时他们又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个能力,他很多事情不能自立,那我也不能在他没有能力的时候,就由着他乱来吧?
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看待孩子的固定模式,是很难打破的。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对父母说:我想自己一个人出门。 父母会说: 不行。为什么?因为在父母的预期中,孩子还没有能力,他们才要替孩子承担责任同时,因为父母替孩子承担责任,也就永远没机会去看到孩子是有能力的。就像鸡生蛋蛋生鸡:「只有等我不管你,你还能把事情做好,我才能看到你的能力。」「只有等我看到了你的能力,我才可以不管你,让你一一个人去做。」把这两句话放到一起,事情就永远在你的预期当中,孩子就永远是一小宝宝。
要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呢?很简单,赋能式沟通
第一步就是我们上节课讲过的:站到孩子的立场,孩子怎么做,都有他的道理。哪怕在我们 看来是很不靠谱的事情:他要去当网红, 去打游戏, 去发展兴趣爱好,去创业做生.....我 们也要按住自己想要千预的那只手:「 我想管他,只是因为我不信任他的能力。我要不要多给一点空间,看到他的能力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请你对孩子说:“可以”第一,问可控感。你有没有成功做到过自我管理的经验,你尝试过哪些方法,什么方法是最有效的?怎么做可以把自己管理得更好一些?
第二,问收获:「在你过去的经验中,你在自我管理方面收获过哪些东西?包括知识,技能’ 理论框架,和别人的建议。如果这些都没有,你只记得自己经历的事情, 那你个人的经验是什么?哪怕没能做到成功的自我管理。
第三,拿到这些收获,再问进步的计划: r 正好,你现在也长大了, 接下来要学习为自己负责。你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自我管理的能力,接下来要怎么强化?是看书,还是听课?还是继续摸索?我们想充分利用你的资源。完成这三步,也就完成了对孩子的一次赋能。当然,就跟前面一样,赋能式沟通本质上也是 一种态度,而不只是提问题的技巧。在父母心里, 孩开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什么都得靠大人。要赋能,首先要愿意看到他们正在长大。他们的进步在哪里?成长的资源有哪些?而不 是他们哪里没有做好, 还需要有进步的优化空间 。变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们拿到这些经验,了解自己的位置。当我们意识到孩子责任的同时,他就长大了。我们也就可以交给他更多一点的自由,和多一点的信任。所以我们从现在学起。我们习惯说:“你不行”,现在我们改口说::“你行的”,你已经取得很了不起的成就,你非常了不起。看上去这些事微不足道,语言风格上的转变,但这样一一个变化,却可以联动整个系统,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每天去实践,给孩子赋一些“能”,静待的花最终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