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校,同事说:“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可到了麦收的季节了。”我说:“是啊,每年六一节前后就是麦收季。”常年行走的校园,对每个特别的节日很敏感,却对农忙季淡漠不少。记忆中,我没有参与过收麦之类的农活儿,片断式的麦收场景大概停留在童年小学之前的记忆里了。对于其他的瓜果蔬菜的成熟采摘更是混沌,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只知道超市中一年四季都在供应各种新鲜蔬菜水果。仅有的经历就是每年到休闲农业园区的采摘经历了!
感到惭愧之时,我对劳动教育有着颇多感触。记得几年前一个女同事说:今天要挤时间把儿子的几件衣服送到奶奶家,让他奶奶钉一下扣子。我说,钉扣子这些事自己处理一下,又不难。年轻女同事一脸茫然:自己不会钉扣子呀!再说儿子二年级了,家里从来没有针线之类的东西,这些针线活儿从来都是儿子奶奶的事。我愕然:啊,现在的年轻人,真享福……
我不常进厨房,孩子也很少下厨。疫情宅家期间,商量着让上高中孩子们下厨做饭,孩子说:“有兴趣了才想做,要做也只做喜欢吃的甜点,可没兴趣做家常饭。”“那你以后上班了怎么吃饭?”“妈,你想多了,一日三餐可以由厨师做!真没人做叫外卖!”我茫然,单元楼内的确经常碰到,大早上就有外卖小哥把早餐送到家门口……
校园里,经常见值日的孩子们一大帮,拿着扫帚扫来扫去扫不到纸屑树叶,磨磨蹭蹭半天完不成值日任务;经常见松散的鞋带在孩子们脚下踩来踩去,经常是我轻轻拉住孩子让他把鞋带系好,孩子总无奈的两手一摊或摇摇头:不会系!经常见孩子们倒垃圾时起风了,灰斗中的纸屑被吹落一地,孩子呆呆地看着满地纸屑不知所措;也见到倒纸篓的小女生,一脸嫌弃,极不情愿;经常见到卫生大扫除时,低年级教室里有不少家长在帮老师值日……
劳动教育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劳动能力就是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劳动价值不仅在创造物质资源,还可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眼见一个个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眼见部分家长的理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说白了,是读书少又少,“唯有分数高”!
一百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生活即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劳动高”。陶行知先生主张与农民交朋友,与猪马牛羊交朋友。陶行知先呼吁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人有两件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试想,一个贪、馋、懒、嗔、怨的孩子,他的学习能够好吗?分数可能高吗?即使这样的孩子考试成绩能够上去,他的生活状态会怎样?他的人生规划会这样?他的为人处世会怎样?他的抗压抗挫能力会怎样?劳动,唯有劳动才能让人知道:生活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创造?人生之路怎么走?幸福生活怎么来?青史英名怎么留?
其实,我们周围不少孩子的劳动技能值得点赞。同事的女儿初三,奶奶生病郑州住院,需要家人照顾陪伴,孩子一人上学、自备一日三餐,能让家人妥妥的放心,中招考试以优异成绩升入高中;寒假疫情期间,工作在疫情一线的父母,家中只留大宝带二宝,上网课,做午饭,写作业,孩子们的在家自主学习、自理生活;在寄宿学校工作晚上查寝时,一个三年级小姑娘睡觉前用针线补袜子,娴熟的手法,密密的针脚让老师惊叹……
中央也有实行劳动教育的决心。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有目共睹。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劳动教育能回归教育,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今年疫情下的六一节,我们学校更关注孩子健康与劳动教育品质的培养,利用"校园吉尼斯"的一些挑战项目:穿针引线、筷子夹豆豆等,来掀起孩子们回归生活的热潮,正面引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人为本,关注孩子的当下和未来。
教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儿,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