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农历的三月了,春天的脚步已经立稳,一夜的雨雪没有引来倒春的寒意,倒使春天更添了韵致。当然,最妙的,还是在这个时候登临大鸿寨了。
大鸿寨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边陲鸠山镇境内,为伏牛山系余脉。比起去年这个时节穿越的太行山,大鸿寨实在算不上险峻;比起上过《地理中国》的宝泉山,大鸿寨景点又称不上是“成熟”。只是满山的绿衬着遍地的白,把大鸿寨装扮得小家碧玉一般,清新得很,这样的景致实在难得一遇。
我们在一个村级公路的岔道尽头下了车。这里已经进入了山的半深处,向前走就是峡谷,谷底乱石遍布。山坡上树木葱郁,树叶被雪洗过,绿得逼人。树下堆积着雪,雪中小草挺着身躯傲然地立着。呵呵,霜雪又能奈何,小草才是妆点这世界的主人——一朵鲜艳的小花旗帜一样擎着,宣告着它的主权。
沿着山谷的一侧向上攀登。路上偶尔会看见残断的石墙,一块块斗大的石头码放得整整齐齐,不由人揣摩它曾经的用途。是搭过穿河谷的桥?还是建过歇脚的庵?传说大鸿寨是因黄帝重臣大鸿氏在此屯兵而得名,会不会这里的某块石头上就记载着史前文明的符号?
继续向上攀登,越往高处,山路越陡,渐渐地,我落在了队伍后面。负责收队的朋友叮嘱我,看路莫看景!于是,狠心丢掉手里两棵山韭菜,捡起路边一根拇指粗的木棍,去掉枝杈,把尖尖的一端杵在雪地里,借力攀登。不一会儿,额头上就汗涔涔的了。揩一把汗,才发现两只衣袖湿淋淋的。原来,只顾着低头赶路,竟没注意到树枝上融化的雪扑嗒扑嗒地响,下雨似的。真应了苏轼的《定风波》中的景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只是,东坡居士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是我辈永远也赶不上的。
这时,前面有人惊呼:”快看哪!上面有雾凇!“真是啊!前面山顶处,在山势拐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粉雕玉砌的世界。树干、树枝、树叶,全都裹上了一层冰玉,树冠上不着一片异色。走上去,见一条一米宽的水泥路从林中蜿蜒穿过,一层薄薄的雪覆在上面。多么神奇啊!一边是青翠欲滴,一边是银装素裹,殊异的景致在这里相遇,不禁怀疑这个路口是不是通往奇幻仙境?
沿着水泥山路向上行,山色越来越青,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能看得见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收队的说,前面崖顶上就是摘星楼,也是我们此次登山的目的地。摘星楼,单这名字就能想象到它比天高、与云齐的气势了。若是站在上面,俯瞰脚下,苍苍茫茫,该会产生多少的敬畏和崇拜。
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努力向前。实在走不动了,就拉着前面的灌木借一把力。背包、水壶也早就背在了朋友身上。前面不时有人喊山,声音也越来越近。
终于,我登上了摘星楼。山高人为峰,站在山石上,举目四望,远山层层;闭上眼睛,张开手臂,仿佛有无限大的空间被拥在怀中;深深的呼出一口气,感觉曾经的、现在的所有的郁郁之气都荡然无存。原来,登高,不仅可以“一览众山小”,更重要的是它浩大的山岚之气足以涤荡心胸,让人阔大清明。这应该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吧。
(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