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传习录》上002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释】
1、知止:知道止在那里?止于至善,心便会安定下来,而做人做事有定见、从容不迫。
2、义外:不是发自内心,是求在外。告子的观点。义,外也,非内也。义,外在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所显现的道义、道理,是用
3、本体:借用西方和佛家的话语体系。即体用关系。
4、朱子解知止: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同于告子,是求外在的义。
5、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见朱子《大学章句》这句:心达于至善(心内在的状态,即正念)便达到天理的极致,没有了一丝一毫人欲或私心杂念。那么万事万物之道必了然于心。
【大意】
徐爱问:“《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一句,朱子认为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之意,这似乎又与先生的说法不一?
先生说:“从外在的事事物物上去寻求至善(即心之德),这又是告子以义向外求的办法了。至善是心的内在、本来状态,是其达到至精至一最高境界的体现,同时又显现于万事万物中,不脱离具体事物。朱子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是对的。”
【浅见】
1、止是什么?是“知止不殆”的止,是“止于至善”的止,如同到家了。头顶永远有一颗北斗星,内心永远有一个至善,然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知命信命不认命,更不认输!有这样的止才能做到内心坦荡、胸怀宽广、气场笃实、淡定从容应对纷繁复杂多变世界。
2、至善是什么?内心生命情感的本真。即正念,保持积极活在当下的状态。按朱子说法就是彻底去除掉私欲,但又活在当下的事事时时中。这个至善一定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如告子而言,在外面有一个绝对的真理(这点特别像西方的绝对真理,外求)
3、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三大命题之一,今天试着把它讲透。
这个心即理,通俗讲就是心即道。心与道是一不是二。心,只有一个心;道也只能有一个道。天人合一,天道与人心合一,即此心。人皆有此心,心皆具此道,所以心即道,心即理。
这个道,在物(包括万事万物,亦包括人)为理,用时为义,在其之本体、本性为善(即人性善),因所指而异名,其实都是这一个心。这个心就是人本真的生命情感,本知善恶美丑是非羞恶。
4、首先,这个心发源于孔子的仁,孟子的心之善端,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后那个呈现出来的道心。在《大学》里叫明德(天理昭明灵觉处),在佛家叫佛性。阳明心学是儒释道三家的集大成。所以这个心即道德自觉。
5、这个心是人之心、人之常情,不是人的动物性那个肉体的心;也不是理性的头脑,是为天地立心那个心。
6、这个心有无限性,因为时间的三维存在性(过去、现在、未来),衍生出时间的无限性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人心总是以筹划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人总是安顿不好自己的无限心。
7、如何安顿好无限心?现实世界是有限的、暂时的,无法安顿无限心。只有出世,超越现实世界,才能安顿好无限心。然后入世于专注事情,抱着出世之心,不重结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跳出结果看世事,才能冷静客观,直达内心,照见本真。
8、什么是心即理?
首先天道与人心是合一的,道之根源(善端)在人心中。阳明心学把人当社会人看,心是孟子讲的心之四端。
9、其二,仁心是万事万物中存在的道,与人心感通,即正念链接。所以心即理即心之内的理,这个理,不是趋利避害,不是头脑的判断、逻辑、算计,不是智巧、心机、聪明。心即理,心是天道,天理所在的地方,所以心即(天)良知,乃是天理(道)昭明灵觉处(仁心感通、天人合一,良知即是天理(道)。
10、其三如果修这心达到天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住在事上,心即理的本质(道理)不可能单独存在,只能依靠现象存在,隐藏在现象(色界)里。所以人要先出世再入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事上拿烦恼修心,烦恼即无限心,人心有两种用法:遇上事生烦恼或出智慧。不要怕烦恼,它是修行的材料。
11、不要把心学看的高深莫测,束之高阁,那是知识,不是道。人永远不是离群独处就能悟出道,那容易走火入魔。而在共读共修中、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反而能体悟。人生处处是道场,柴米油盐皆学问,关键在于你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句话看似平常,其实暗合心学。正说明我们是人,有良心、有真感情。而不是某个人才,冷冰冰;道理也不是拍脑袋想不出来的,而是生活中的体悟得出。离开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才能有所悟圣人之道。
12、读史可以明志、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然后知兴衰。中国人文史哲不分家,今天的世界,是历史也是当下,文化、思想,精神、中国人的特质都在其中。这正是读经典,常读常新的魅力所在。然后回过头,回到现实,以赤子情怀对人对事。才能明白,民营、国营,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无绝对对错;对人用严、或用心计,言及终日或闭嘴,用宽、用厚道也都没有错。关键看当下情势,以极高的智慧与觉悟,以笃定的方式与心态,应该那种用那种。比如对孩子,只要家长内心大仁大慈,惩罚他也是对的;否则无内在独立人格与思考,再良善的行为也是大恶!标准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恶恶之。”千万别表现出特立独行,那会招众生厌的。
13、此心存乎天理之极,极,就是最高标准。不要觉得高深,人人做的到!为什么?只要没有一丝一毫好面子、虚荣心等等私心,没有一丝一毫人私,懂得彻底地换位思考、同理心,那么此心一定和天一样大,和道一样大。即与最高的天理等同。天道极至,对每个人都一样,一切无非是柴米油盐,人人虽然不平等,但我们决不应轻视任何人。
14、天道包容万物,既包容喜玛拉雅山,也包容山底下一颗无名的小草;人世一样,心存乎天理之极时,我们即可独立自尊地仰望圣贤、上位者,对服务员、快递员等一样发自内心的尊重。否则宠辱若惊,不可以久处约,更不可常处乐,因为心不得安宁。待人接物、应应事事,无不要有一个存乎天理之心。如此方是活在道中。
15、人人首先认命,有大的才华做大的事情,有小的才华就做小的事情,每个人都一样。我们学《道德经》、《传习录》等等经典,不是学知识满足大脑的需求;而是为道日损,显现良知,正念,让心得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