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F特征】今天分享的片段来自《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是采铜,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他在知乎上回答了网友接近1000个问题,获得差不多50万个赞同,12万次感谢。【A优势】这是一本心智成长类书籍,这类书籍很容易写,但是要写好很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写成鸡汤文,而这本书是剖析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案例,从理论到实际,给出可操作的方法、工具,绝不是鸡汤文。【B利益】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对待时间、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修炼思维、如何优化努力、如何做你自己。
学习目标:
我希望大家跟随我学习之后,能够改变与人交流时以为别人知道的思维习惯。
R环节:
大家用两分钟阅读一下片段(发片段):
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我们往往会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一种人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也知道”,所以在谈话中不会做太多的背景解释,结果给对方的理解造成障碍;另一种人可能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都不知道”,于是会把谈话变成单方面的灌输甚至炫耀,结果给对方造成不快。而乔哈里窗格则用一种简单的2×2矩阵提醒人们,在交流时“我”和“你”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复合式的。
乔哈里窗格使用了两个维度:“我”的信息状况和其他人的信息状况。交叉后构成了四个区域:
公开区(open area):我知他也知。
盲区(blind area):他知我不知。
隐秘区(hidden area):我知他不知。
未知区(unknown area):我他都不知。
每一次的交流,都会使四个区域的面积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理想的交流,如图5-7所示,应该是使公开区越来越大,盲区和隐秘区越来越小,甚至未知区也随之减小。
I环节:
【知识点阐述】我们与他人之间有四种信息关系,我知他知的信息公开区,他知我不知的信息盲区,我知他不知的信息隐秘区,我不知他不知的信息未知区。【行动建议】如何做到更有效地交流?正确的做法是使公开区越大越好,盲区和隐秘区越小越好。我认为具体可以这样做:1.在交流前,稍微思考一下,确定自己这样表达,对方能不能理解;2.如果不能,那么就多做一些解释。
【负面做法、负面影响】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习惯:一种习惯是自以为是“我知道的”你也应该知道,所以在谈话中就不会刻意去解释背景内容,结果是让人听不明白,还可能引起误会;另一种习惯是觉得“我知道的”你应该不知道,谈话就会变成单方面的灌输甚至是炫耀,容易操作对方不满甚至反感。【负面案例】我一个我的亲身经历,上次拆书我讲图层工作法,因为我自学过ps,所以觉得图层这个概念很简单啊,很容易理解,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也知道,所以在拆书讲解过程中,没有对这个概念做详细的解释,大家不理解这个片段,最终是拆书非常失败,事后大家都反映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变为正面案例】我意识到图层这个概念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所以下一次讲解时,我会利用黑板,画出简单图形,语速放慢,先把这个概念讲清楚。【适用边界】就是在交流时你能够大概预判到别人不了解,而且是较为重要的交流,在日常中每句话都想做到这样,估计会让人崩溃。
A1环节:
拆书家提问设计:那么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我知道,以为别人也知道,所以交流时没有详细解释,如老板分配任务,你认为任务分得太多了,在你跟老板反映时,你觉得他应该也知道给你分配任务太多了;或者是跟上司汇报工作时,你认为他应该项目的事情,其实他并不知道;或是给客户介绍产品时,你认为的产品好处,你觉得客户应该很容易就知道;或者是夫妻之间、男女朋友交流时,你认为他/她应该知道。大家花一分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分享一下,等一下请人分享。
A1+环节:
拆书家提问设计: 假如再遇到刚才的情形,你会怎么做,让对方更加容易理解你的意思。
等一下请人分享。
总结: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有意识去改变与人交流的思维,自以为对方知道、理解,但是其实对方不明白、不理解,在交流前考虑这一点,尝试去多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