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信息的普遍化和几乎毫无遗漏的覆盖化,知识信息像大爆炸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能系统的接收自己看到的信息变得很重要,在之前,自己用为知笔记收集文章和信息,后来因为觉得方便,就随手用微信的收藏功能,后来在收藏夹里发现自己收集了太多文章和想要了解的信息了,可几乎从未在收集后去看过。在后来知道了印象笔记,把文章保存到印象笔记,随着一天天的过去,我在印象笔记里保存了太多就算花很多个连续24小时都看不完的文章,心里觉得满满的,能有那么多自己喜欢的看都看不完的文章信息。接着根据收集的文章内容建立不同板块的笔记本,看着混乱的文章来源有规矩的躺在自己的各个笔记本里,觉得很规则,可在阅读收集在印象笔记的文章时,发现了自己在阅读学习和形成自己系统知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完善,以下的内容纯属于自己在应用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纯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不代表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哦。
二阅读学习笔记本文章的过程中
因为收集了太多文章,随受打开一个笔记本都会出现很久都上滑不完的文章,顿时想到我那书柜里拜访的那些都还没看过的书,就在最初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定一个版块里的文章一篇篇的看,读完后最初都能根据作者的思路记住文章的内容,经过思索能把核心的观点能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可久而久之的阅读中,我发现自己在学习笔记本文章里的知识时,虽然作者的论点论据、思路自己都很赞同,可是那都只是作者碎片化的根据某种一手知识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加工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观点在结合案列阐述出来的,能学到的只是正确的片言知识,而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往往随着记忆曲线的模式会渐渐的忘记自己前几天看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读完文章过段时间后,然后呢?我就记不得自己前几天在阅读中学到了什么?
三.把印象笔记与知识管理
1.自己心里一直都能赞同把印象笔记里的内容当做素材的方式:随着把自己看到的文章内容随手保存到印象笔记的历程中,日积月累就会保存很多条内容,当需要运用某个板块的内容时,就打开这个笔记本或搜索标签,在自己保存的文章里,有关自己需要的文章内容都会出现,不会临时在四处去寻找需要的知识信息,经过对现有素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观点提取进行加工整理,很快的就能把自己要写的内容呈现出来。
2.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的文章里所说:对如何形成自己方式知识晶体的方式是复盘,根据MART原则回顾自己制定的知识管理目标,评估学习后得到的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比如在看笔记文章里的内容时试着去分析作者为何会这样说的原因),然后总结这次阅读学习的经验,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而如何才能系统的形成自己的知识:1.多学习几个模型;2.尝试依据模型自己反复练习做出来;3.尝试写一本书。因此我自己也觉得把文章分系统的保存在印象笔记里不是终点,如果只是在遇到问题时去收集的那无数条信息里去寻找,而自己不去寻找源头知识后进行分析推理,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是你读万卷书,却不把所学知识应用出来那它终究是保存在你脑海里的一条条横向或纵向的知识信息而已。
四印象笔记能成为生命清单吗?
1印象笔记能收藏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它鉴证着你成长的每一步,当翻阅着自己记录的点滴时,能对曾经经历过的事进行反思,回首时才发现你把生命的每个历程都记录了下来,虽不能与《奇特的一生》中的柳比歇夫对时间精确记录的生活方式相比,但是对于自己来说那就是属于自己的一笔笔人生宝藏,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可你用印象笔记留住了哪些曾经经历过的美好时光!
2.我想对于那些终日都会因事情的忙碌而让自己不停运转的人而言,用印象笔记整理记录自己的一日清单能缩减很多总是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浪费时间,因为太忙了,不得不用工具来规划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年,那印象笔记真的能成为他随影随行的人生朋友。可是对我自己而言,我没有整天都忙得昏天暗地,我能有自己的宁静时间来思考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对于每天每月没年要做的很很重要的事情我早已记在了心理,当那个时间来临时,自然而然的我就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也许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太那么复杂,因此就不需要用工具来规范和操控自己。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讲到,初级学习者学习是以书本、老师、证书为主,而高级学习者是以自己为中心去学习知识。我不是一个高级学习者,更没有对自己的知识和时间进行高级管理的能力,可是生活是自己的啊,那是你能掌握的东西,至少我可以以自己为中心来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而不是沉沦到依靠其他的来完成。
五总结
每当自己在碎片化的时间打开印象笔记本里的文章时,总能收获到合乎逻辑道理的碎片化观点和知识,从而根据学到的知识在进行复盘,除了有作者的观点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见解,因此感谢印象笔记,给了我这么多的收获,可是就像上述所说,学习工具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则优而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