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盛赞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立不世之功,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平定广西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创立阳明心学,远播海外,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何故?
阳明先生所做的这一切事情无非出自于他的内心,那他的内心又是如何想的?
中国古语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阳明先生少年时的大志就可以看出将来必定会成就不凡。1483年,十二岁时,王阳明在北京正式就读师塾。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地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非常地吃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老师觉得人生头等大事当然是读书做大官,而王阳明却不满意这个答案,他说天下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从这就可以看出他不同凡俗,也可以看出少年立志对以后的人生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少年立志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去探寻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直至为寻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建立新中国。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时撰写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写道“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所以人生头等大事,不唯读书,更重要的是立志。
阳明先生少年立有大志,这个志向伴随他的一生,不管是剿匪平叛戡乱、还是讲学立说,都是他一生行为的指引,也是这个读书做圣贤的志向,使他不断地探索精进直至形成自己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好友湛若水在为王阳明所写的墓志铭中有一段有名的“五溺之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乍一看起来好像不学无术,这岂不是阳明先生追寻自己志向的探索过程,就像新中国的成立一样,我们也经历了改良、复辟、内战、抗日、解放战争,但是我们探索救国救民的志向并没有变。
阳明先生在教育学生时所用的方法与内容经过三次变化。他三十七岁时,在贵州龙场悟得“知行合一”;四十二岁时教人“静坐澄思”,以收回放纵散乱的心思;到四十九岁时由百死千难之中悟得“致良知”之旨。这三变的目标是都是如何使人成圣,这都是追寻他少年立志要成为圣贤。
何谓人生头等大事?少年立志,则志行天下。阳明先生少有大志,则一生为实现读书做圣贤而孜孜不倦,才有了后来三不朽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