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在成长的历程中或多或少也都经历过类似情况的忐忑不安。

那时,我们心理充满恐惧,害怕责备、受罚。

在错误面前我们大多等待到的是严厉地管教,责备、打骂,这样,似乎也很合乎常理,我们都习以为常。然而,我们看看陶先生的作为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大教育家的风范。

陶先生去买了一包糖果,看到小男孩早早地就等在那里,陶先生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小男孩被眼前的这颗糖把他心中的定时炸弹拆毁了,可也让他摸不着头脑,这什么情况?

接着第二颗糖上场了,陶先生说:“这颗糖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啊?我犯错了,很严重,还会有表扬。

这这这,原来我还有对的地方还有被认可的地方。不批评我,还夸奖我?不免心中喜滋滋的一下。

小男孩思绪杂乱,不知该说什么。

接着第三颗汤出场了,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小男孩心中的正义之气得到了敬佩之人的认可,心中暖流四射。小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法。”

小男孩得到了认可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不能起粗暴待人,用武力解决问题。

接着第四颗糖就是陶先生对他此时的嘉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

男孩手握四颗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乐,心中好像有一道光在指引着小男孩前面的道路,直到远方,直到人生的终点~

规矩是约束人的,律法是审判人的,无处不在地断定人的不是,使我们无处可逃。我们从生下来被教育、被管教,我们缺失被光的指引,然而,律法的背后就是恩典,恩典出于爱,他不看黑暗,不看错误,只看光明。谁没有过错呢?直线的人生路上越朝向光明黑暗才会越来越少。

成长中的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这种子被黑暗笼罩还是被光照耀,这就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一面是审判一面是恩典;审判你的不是,饶恕你的过错,不但是饶恕还有认可和指引,被认可,前面有路,才会有永远的动力,不是吗?

当小孩子犯错时,她的妈妈总是用语言暴力来管教孩子时,孩子觉得很正常,但孩子只看到了妈妈的情绪和反应,并没有从中学到什么,错了,妈妈责备是正常的。当有一天,妈妈一反常态忍住了脾气和粗暴的行为,那时,孩子会惊讶,“妈妈为什么不发脾气了?”如果,妈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认可孩子,孩子则会更加看到被认可的亮光,并继续努力,这就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有那么大的胸怀和极高的情绪掌控能力,越是对自己在乎的人就越是不能克制,因为爱而粗暴,这是什么道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只见肯定,不见惩戒! 计无庸2018-04-07 13:59:54 二十多年前吧,知道陶行...
    计无庸阅读 1,578评论 0 0
  • 上周,完成app新版本的开发。自从进入这版app的开发就没来更新过文章了,接下来会陆陆续续写一下在这过程中遇到的问...
    若锦阅读 12,731评论 67 83
  • 昨天在看书之前,我有去网上看了关于邓文迪的几个视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第一是:邓文迪在听证会上为保护丈夫扇了袭击者...
    李敏佳阅读 408评论 1 0
  • 清晨,屋外飘着缕缕炊烟,空气中还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小鸟们在房外的一棵杨树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鸣叫着,像是要叫醒...
    夏寂秋落阅读 642评论 0 2
  • 短短一个星期,深切感受,现在年轻员工的不好惹,特别是95后,能把人分分钟气炸。说不得骂不得,一言不合就翻脸。不花时...
    1215225燕春阅读 62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