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事情扎堆,身心俱疲,能抽空翻上一本书已是放松休闲。买书也是如此,十几本新书上架,即使不拆封,看着也赏心悦目。假期所看《人间失格》《沉沦》《1984》,内容虽灰暗,但自剖式叙述直抵人性真实,越是真实就越是阳光,越能窝在舒适区,自得其乐。朋友说,像作者一样看太透了会不会难以身心愉悦?细想此种观点,未免自相矛盾。我们一面要求自己从书中得真理、取经验、富头脑,却又一面惶恐自己老成,不那么快乐。快乐这东西,也很有意思,从来不在外,而在内。正如,我不认可的事情,即使你夸我百般好,我也是丝毫高兴不起来的,甚至觉得不对味,不是同道中人。我认可的小事情,即使无人肯定,但内心依旧是雀跃激动的,能得一人欣赏,就更是惊喜。
深刻的文字,将人性撕裂开来,把阴暗与丑恶、自私与邪性一样一样摊开放在你的面前,故事不一,但内里一致。能吸取其中一二,用于现实,迷茫而不沉沦,痛苦而不自废,得意而不忘形……如此,于自己而言就已经是看书最大的收获了。本来想用“暖阳”一词来形容,后一想,太过也太为难自己了。暖阳,就如救世主一般,燃烧自己,温暖他人。如此高大形象,真真吓人。我本自私,真做不到此境界。但奇怪的是,有的人就喜欢当救世主,好像真能救他人于水深火热中一般。而强求的结果就是渡不了人,更渡不了己。就自己而言,简单事情简单方法做,复杂事情简单心态处,这才是真正的拯救,从来都只能内求,而不可外寻,而做到这一点需要长久的历练,不可纸上谈兵。挚友经常提起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一直向她请教症结的解决之法。人都有很多个圈子,很多张面孔,我们不能说善变,也不能说是虚伪。因为生存不易、生活不易、人际有别,多张面孔是必然。让人照着自己的心思来,本就是一种强求,即使是父母要求子女照着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发展,也是一种自私的执念作祟,更何况是外人。觉得如何?“觉”字本就是从自身出发的,依据的是自己的经验与想法。他人的处境与心境,高兴或抑郁,说实话,我们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所以一。不管是作者虚构的故事,还是现实中见到的人和事,亦或是他人闲谈之语,无不说明很多症结,大抵都来自于自私。控制欲、名利场、人际场,自私百态尽出。也有人说,很多事情是无意识而成,我只能说无意识也是一种意识,是潜藏的自私心。
再者,人越是强调什么,就越是缺什么,越是强调无所求恰恰是所求太多,不足为外人道。其实,人心相通,不说破并不代表未看破,只是没有触及到底线,没有必要撕破窗户纸罢了。就像我看人的第一眼永远在身高,而不在肤色与脸,长得高怎么着都能加上许多分,即使我不说,实际上许多小细节就彻底暴露了。我也知这极不公平,但没办法,有些东西已经太深刻了,成为了一种本能。所以,我一直很喜欢互补一词,一个极好的词。它意味着惊喜多,趣味也多。两者调和,恬淡适宜。但一旦超过了度,也就不那么美妙了。距离感太过重要,缺了距离的人际关系让人避之不及,太累太劳神,一累放弃就成了愉悦自己的最好选择,所以还是回归到了自私一词。有时候真是爱惨了这一词,心累因它,心悦也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