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课程总结
这一周,我讲课的内容是“如何养成一种习惯”。作为以行动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小步快跑的行动力养成是我们课程的主要导向,课程目的最终是想让大家每个人变成“习惯养成”的达人。在大学里,除了学习了专业知识,再养成几种对一辈子生活有益的几个习惯,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课程初始,为了吸引大家自主结成习惯养成小组,我先给了大家几个大大的“鱼饵”,其实所谓“鱼饵”,不过是学校给学生提供的精准帮扶服务,比如说:职业发展的个体咨询、就业工作坊、名企的实习机会,其实即使不作为奖励,这些依然是学生可以随时争取到的,可是学生恰恰就是这种心理,总觉得赢来的才珍惜,白给的就排斥,所以只好容我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一下。
在我大大的“诱饵”的吸引下,学生们的积极性果然高涨,瞬间有10几个同学同时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当习惯小组的发起人,在高校的课堂里,恐怕很少见到这种一群人争先恐后举手的画面了吧!很快,“每天临摹字帖小组”、“每天运动半小时小组”、“每天刷一篇论文小组”、“每天写作心得小组”等10几个小组应运而生,而且每个小组,都有许多人纷纷响应,我让大家按照“习惯小组”调整了座位,课堂马上变得活跃起来,“习惯”这件事,给了大家不一样的缘分。
你以为你想养成的习惯就是你想养成的习惯吗?
课堂上,许多“习惯小组”的发起人,为了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自己的小组,纷纷说服左邻右舍,于是,很多人在这样的“忽悠”下,成为了小组成员。可是,我问了同学们如下问题:
你们选择的这个习惯,让你砰然心动吗?想到你即将拥有这样一个习惯,你觉得兴奋吗?你想为之努力吗?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的过程,其实挺痛苦的,为了这个习惯,你愿意承受很长时间的痛苦吗?想到你养成这个习惯之后的改变,你会觉得兴奋不已吗?
我发现许多同学低下了头,原来发现,被迫养成的习惯,都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除了这样的习惯有极大的功利目的,比如高考做题,背四级单词等等,不然很难坚持下去,坚持的过程,也一定没有幸福感可言。
这一轮结束,我允许大家调整座位,选择自己真正愿意去的“习惯小组”,果然,有人默默地站了起来,重新选定了座位。
你以为你想养成的是一个习惯吗?
众多小组中,有“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运动半小时小组”,有“每天晚上跑步加篮球”小组,我笑着问他们,你们觉得你们想养成的是“一个”习惯吗?他们摇摇头发现,不是!没错,有时候我们惺惺念念想养改变生活,却把劲使大了,一下子养成好几个习惯,这样自然就把“习惯养成”这件事的难度系数变高了,完成的可能性也就相应的降低了。
这一轮结束,我再次允许大家更换组名,于是,变成了“每天运动半小时小组”和“每天夜跑小组”,学生们也越来越兴奋了。
养成一个习惯,败就败在“每天”
对这一条,我有强烈的感触,在天黑写作团写作三个月了,我只发过一次红包,那次是因为,我晚上九点上完课,回到家里累瘫了,把时间给忘了,其实那天我写了作业。可是,这个过程中,的确有那么几天,我就是不想写东西,或者是的确忙到没有时间写东西,“完美主义”的强迫症要求我:“不行,不能发红包,那样就破了自己的记录了,那样这件事就干的不漂亮了!”,于是,我开始辗转腾挪,把以前写过的东西往里面贴。现在想想,其实每个人的能量都不是始终高涨的,一定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每一个“习惯养成者”,比起接受自己的“高潮期”,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低潮期”,正视自己的“低潮期”,自我理解,然后自我接纳。当我站在讲台上坦率的分享我在“天黑写作团”的感受时,我觉得心里好舒畅,好放松。而且,只有体验过“养成一个习惯”的人,才会把这个感受解读出来,说给别人听。
这一轮,学生们调整了群规则,适当降低了要求,不再那么刻板。“每天夜跑小组”也终于变成了有点意思的“夜跑小猪团”。
不要做“小组里的孤独者”
之所以让大家为自己找到一个习惯养成的小组,是想让你为这个习惯付出努力的时候,有人陪伴,成功的时候有人鼓励,失败的时候有人批评,做出成绩来有人分享,可是,如果你虽然存在在一个群体里,却在这个群体里找不到归属感,其实,“养成这个习惯”本身,就和你一个人默默的坚持没有任何区别,这对于一个在乎情感互动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我觉得“天黑写作团”目前最大的问题,一个群组里的人太多了,大家平时可能只顾发自己的文章,完成任务的心态很重,对别人的作业,缺少鼓励和评论,这样坚持下去,我们很难从“小组”里找到归属感和真朋友。有时候,我写同样一篇文章,同时发到qq空间和天黑写作团里,前者很快阅读量过500,点赞评论者众多,可是后者,却石沉大海,再无后文,你说,你更愿意在哪里写作呢?
这一轮,我强化了小组的团队凝聚力,让他们先交朋友再行动。
课程讲到这里,同学们几次调整计划,“小组”重于显得有模有样了,接下来,我又解析了正确采取小组行动的方法,今天不讲了,且听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