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论语中这么一句话 ——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讲的是有智慧的人,知人之心性,当言则言,当默则默,不失人也不失言。不多言,故应对得体,不致失言而令人不悦。
在我看来,这句话里包含有着,谈话对象和说话的度两个方面。
第一,沟通需要分对象:可以深入交谈的和不可以深入交谈的。
可以深入交谈的人,我们可以推测这指是我们的朋友,至亲,学生,晚辈,或者能虚心受教的人等。这些大致是我们可以谈心的对象。
不可以深入交谈的人,大致可以说是我们不了解或不愿意接受别人建议的人。
(1)对于可以深入交谈的人,为什么会出现不与之言的情况?一则可能是在谈话之前我们先给自己预设了失败的结果,所以尚未开口就退却了;二则可能自己沟通的技巧不足,说话的方式方法让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2)沟通,必须选择合适的方法,而并不仅仅要求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合适的方法就是听众能接受的方法。这里的一个小故事像我们展现了不合适的说话方式带来的不良沟通后果。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走了。
这个小故事里的秀才没有弄清楚说话的对象的语言习惯、文化水平,所以说了让人听不懂的话。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说话方式方法问题,说话不中听导致好建议不能被接受。通常我们会自我安慰,说自己是个直肠子,自己是好意只是说话不会拐弯,甚至美其名曰“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我们自己也很清楚,没有人爱听难听话。那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听过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一下,看看自己会不会不舒服,能不能接受。用这个办法来测试别人的接受度。
(3)沟通,还要认真的倾听对方的想法,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果只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倾听,那目的不是沟通,而是控制。我们有时候会不解别人不能听取建议,或许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只关注了自我表达却没有倾听。
第二,沟通要注意度的把握。
我们谈话的内容需要注意所涉及的范围,这是一个必要的限制。人与人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至亲好友也不可能达到无话不谈的地步。特别是成人已经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我们所能做的是表达帮助的意愿,而不能做的是代替别人思考和做决定。此外,交浅言深绝对是忌讳,因为结局可能是自己或者对方后悔。
子贡曾经问过他老师,说什么叫好朋友啊,老师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不自辱焉(论语.严渊篇),这就是好朋友。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