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一个人不是顺着本性自然发展就可以了,还需要配合“修身”的功夫。这是我读了《大学中庸》的最大的收获。
商汤在盥洗盘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真要在一天自新,那就每天自新,再继续不断自新。可见,古人已将修身作为每天的必修课。身为老师,面对的是无限潜力且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稳固的“修身”功夫更能让人在面对一切问题时处之泰然。
若要修身,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先正其心”出于《大学》第二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拜读了傅先生的此书后,充分体悟到什么是正其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懫,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言以蔽之:安于自己的内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相信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遭遇过不公的待遇。记得当年选岗时,心仪的单位前一天还说缺两名人员。一般情况下第一名先选,心想自己一定可以去的。谁知,第二天选岗却说无空岗。私下里打听得知,原来有猫腻。所以,特别希望生活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更希望孩子们将来都是一群公平、公正的社会人。作为老师,理应以身作则。无论身处何种角色,都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对待,不应有私心。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意是:君子自己做到某种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做某种恶事,然后才去责怪别人。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严格要求学生去遵守规则。身为家长,我们亦会督促孩子去养成良好习惯。其实,无论规则还是习惯,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的方式是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的,也是最有效的。
如果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别字,拿什么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呢?如果爸爸妈妈随口说脏话,拿什么教育孩子讲文明呢?所以,“修身”“修己”,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做到。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外,《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句话是说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所谓诚之,择善而固之者也。就是选择最好的同时也是符合道德原则的那个选项坚持下去。一个人要做到诚之,要真诚。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说说而已,还要付诸行动。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社会和他人负责。
诚之,不是容易坚持的功夫,它需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担心各种利益的受损。所以诚之是一种敢于坚持真理和正义的这种立场。在对待他人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种诚之、诚恳的态度,那么在对待个人的态度怎样呢?慎独。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到诚之,仍然能够人心一体,内外一致,言行相顾。《中庸》有云:“行顾言,言顾行,故君子胡不慥慥尔。”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时下的社会,随处可见文明的现象。在与新冠肺炎的“抗疫”中,“逆行者”们彰显了英雄本色,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发挥了德的力量。让我们乘着修身之舟,驶向那前程似锦的未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