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知世界,体会人生,当然要靠读者自己的努力。有时候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抱着参考的态度,采取不采集,信从不信从,权柄还是在自己的手里。——叶圣陶《不妨听听别人的话》
对于读书、鉴赏,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对于文章的字面解读以及作者写作年代背景、人生履历的一种解读,同时也有着对于书评的参考,有时候害怕先看了书评而影响自己的解读,便先把书籍、文章阅读之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再看书评,当有异曲同工之妙时不禁拍手称赞;也有不敢苟同之处再次翻书琢磨,想想自己和评书人之间理解上的分歧。有时候也会影响自己,有时候也当做另一种解释并存,这都不影响自己的对文章的阅读,相反更是促进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对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过程中,姐姐对人物的解读影响了我对文章的第二次阅读。前半部分年代感极强,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时而叹息、时而落泪,少平的经历与自己的经历有特别的相像之处,但又超出少平许多。这样的感觉使自己深陷文中的阅读体验,甚至有过几个通宵阅读书籍。在田福军出现的篇章里,自己看到了一个有作为的好官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也看到了一个地方官员用心去对待老百姓的疾苦,但在和姐姐的交流中,她告诉我第二部的人物暗线就是田福军。这句话让我再次将第二部的开篇部分再次阅读,每一个人滴文章解读的视角都不一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产生的阅读感受也都不一样,这样的过程是一个分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思想的过程。在和姐姐的交流中,我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缺少对于这方面的认知,也在再次阅读中认真体会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虽然自己有了一点领悟还不深刻,但相比之前的阅读感受却提升了很多。
在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过程不仅有备教材,还有备学生。备教材的过程中就是将文本的内涵主旨化作教师的感官体验,用智慧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过程的一个方式方法;备学生的过程就是预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经历、不同体验的成长环境下所产生的理解上的差距。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相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书评”,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就是听取老师的解读建议,产生学生自己的理解,有共鸣之处对学生是激励的,有不同之处共同交流也是一种激发思想的对话。
阅读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甚至发生以为;作者为什么要采集这些材料,写成这篇文章呢?
在这个疑问下,大多数读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思考过程中我们不妨听听别人的意见,在自己没有读懂、透彻的前提下,看看他人是如何对文章解读的,也许就有另一种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恍然大悟也许就在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词、一种体会中产生共鸣。而教师的引导,教师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把握,语文素养的薄弱情况要有实际的了解,更要有对文章解读的全面,诚然教师对生活的解读、体验与文章作者的年代感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便是教师的阅读财富,更是对展开教学的一个基础和基石。
叶圣陶先生对学生的引导并没有从大环境、以及针对文章中学生们置疑之处进行解读,而是从作者描写的细节之处进行推敲和提示,在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渗透中,引导学生理解当时文化背景下对于工商社会的实际情况的解读,进一步体会作品中主人公的种种表现,正是教师的引导与分享,学生对不理解的文章产生了心的体会和见地,阅读的兴趣更浓厚了,对作品的赏析更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