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来分享一下两则小故事,一则关于人生,一则关于人性。
1
田润叶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叫杜丽丽,是个文艺青年,在润叶还没有结婚的时候,杜丽丽就已经谈了一个相当优秀的男朋友,叫武惠良,他是个公务员。自从润叶嫁给她一点也不喜欢的李向前之后,就不怎么去找丽丽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怕被撒狗粮。但是时过境迁,杜丽丽和她的老公(之前的男朋友修成正果了)之间的感情也遇到了问题——杜丽丽出轨了。身为文艺青年的她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当时年轻的诗人古风铃,然后一见钟情,还做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后来她也向她丈夫坦白了,她丈夫当然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精神崩溃,丽丽也因为丈夫的态度而整日借烟酒浇愁。武惠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找了丽丽的好朋友润叶,想让她劝劝丽丽不要这么伤害自己,后来杜丽丽对前去劝她的润叶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不是不爱他(指武惠良),但他不会原谅我。看来分手是不可避免了……如果不是不得不走这一步,还是不走的好,命运中的大错,往往是在一时的荒唐中造成的。但是我不能欺骗惠良,也不能欺骗我自己,我爱古风铃。矛盾和痛苦正在这里。你知道,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者都矛盾和痛苦,但我又不能使自己违心的活一辈子……”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看的一部话剧《再见徽因》里的一段场景,林徽因向梁思成坦白说自己同时爱着徐志摩和他,当时梁思成大方的接受了有这种想法的林徽因。都有幸福的婚姻,女的心理也都同时装了两个爱人,相似的场景,却是不一样的结局,前者给我的感觉是正常人,后者可能是得道高人,我理解不了。当然,这个锅要不能只甩给文青,普通人遇到这事的也多了去了。以我粗鄙的见识,一言以蔽之,就是为自己活动还是为家庭活的选择问题,具体不展开了,也不必展开,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我还是想说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对了,上面那则故事,结局是两人终究还是离了婚,各走各路了。
2
在黄原,有一个地方叫黑龙河库区,这个地方多年以前是个平原,后来领导人为了搞水库,强迫当地的住民迁往别地,农民往往对自己居住的土地有些强烈的感情,视作自己的根,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但再怎么不愿意也不可能和政府作对,于是就满怀悲愤的妥协了。后来水库虽然成了,但长年累月的泥沙灌入,最终水库又垮了,于是政府不得不将水库填埋重新做了平原,将那地区规划成了农场,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也搞起来了。但是当年被迫迁走的农民的后代们知道后纷纷带着后代“回家”来了,他们的到来着实是一场灾难,由小规模的偷窃变成大规模的抢夺,小说是这样描述的:
从黑龙河库区迁往铜城周围的乡民中,有几位“领袖”人物组成了“返乡委员会”,发起了一个颇有声势的回乡运动。当年迁出的几千囗人现已繁衍成了几万,“委员会"的号召如干柴上浇油,立刻燃起了一片大火!今年一入夏,黑龙河农场的麦子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上千愤怒的人就从铜城涌到了这里,一天之内把农场全部的麦子收得一干二净。更为严重的是,所有农场职工的房屋,甚至校舍,都被乡民们占据了。他们声称,这是他们的土地,他们永远不准备再离开自己的故乡;他们振振有辞,说他们是当年极左路线的受害者,按现在的政策,理所当然要纠正这个历史错误!就这样,一夜之间,农场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就从家里被赶到了野地里。庄稼被乡民们抢收光了,他们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学校的教室睡满了拖儿带女的农民,他们的孩子没地方去上课。
从这个故事我看到的是这群乡民因为自己当年遭受了损失,现在又不敢直接和政府作对,只能通过制造混乱的方式来发泄积压的不满,来表达自己的抗议,以期引起政府的重视,他们就是自己不好过也绝不让你好过的一群人,多么原始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现在这样的低民智群体还多的是,类似的事件也比比皆是。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你讲多少道理都不如给他们一点好处来的实际,这样的群体在一些山区尤其多,古语云:穷山恶水出刁民,我的经历使我对此深有体会。但是回过头来理性的想一想,虽然这样的人特别可恨,恨的人咬牙切齿,但也没办法责怪他们不通情达理,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情理,根源还是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身上始终保留着人最原始的利己主义思想,这是不是最原始的人性呢?最后,希望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也能跟上吧。
这篇读书笔记应该是这一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在最后一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整个一部小说都在描写一个悲剧,不同角色的不同形式的悲剧,但再往后看,发现之前下的结论还是太早,其实这部小说一直都在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悲喜交加的在生活,这部小说几乎没有任何一帆风顺的人生,甚至连猫都没有放过,还让一只老爷子养了很久的猫死于猫之间的斗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小说叫平凡的世界,至今参悟的还不够透彻,不过我想也许作者起这个名字可能就是因为他在给我们勾勒的世界就很平凡,没有任何人是这个世界的焦点,每个人过着自己不确定的人生。
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我们的平凡的世界里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