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王伐纣定天下,分封诸侯,周公定鲁,姜尚封齐。
周公问太公将用什么办法治理齐国,太公说道:“尊重贤圣之人而推崇有功绩之人。”周公说:“那么齐国后世必有篡权弑君之臣!”
太公反之问周公用什么办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贤圣之人并且尊崇公族亲属。”太公说:“那么,他们公室的势力将逐渐衰弱了!”
果不其然,后世应验。那么他们既然知道结果,为什么不预防呢?
因为历史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他们当时能做的,也只是预测,而不能有措施。即使是古代圣明君主的治理办法,也从来没有长时间而不出现弊端的。有了弊端要改正它,就只有等待后来人了。
(2)
当初姜尚刚被封齐,齐国有个叫华士的术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就是不报效国家,而且是公开的说。姜尚请了三次,他都不予理睬,于是姜尚把他杀了。
周公质疑,姜尚说:“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周公是理解了,但世人多不理解,不过姜尚声望很高,也就接受了。直到后来,后世才出现一句比较直接的话:不会成为朋友的人,迟早会成为敌人。
(3)
众人都知道齐桓公最后是被小人算计而死,但是这些其实圣人管仲也提醒了他了。
管仲将死时对小白说:“希望君主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
其实这些君主是不理解的。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尝人肉的味道,煮了自己的儿子。竖刁为侍奉小白,阉割了自己以进宫。常之巫能占卜生死,常常应验。启方服侍小白,亲爹死了都不愿回家。
管仲解释说:一个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人之常情。易牙连他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能爱大王呢?
一个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这是人之常情。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大王呢?
生死有命,灾病无常,大王不听任命运,固守其本来的常道,而只是依赖常之巫,那么他将因此而骄横跋扈,无所不为。
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他连他的父亲都不爱,还能爱大王吗?
齐桓公一直对管仲信赖有加的,而管仲也有这个能力。之所以这四人没作乱,皆是有管仲在。于是,管仲死后,齐桓公就把这四个人派出去了。
可是不久,齐桓公就不习惯了,并且,宫中的治理很是混乱了,朝中的秩序也松散了。
于是,齐桓公说:“管仲是不是想得太多了?”于是又把那四个人都召回了宫里。
果然,后来齐桓公病了,就是常之巫从中捣的鬼。而且他从宫中出来对人说:“桓公将在某月某日死。”
于是易牙、竖刁、常之巫他们相互勾结,一起作乱,他们关上宫门,筑起高墙,隔断了宫中同外界的联系,齐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没人给他。卫公子启方带着千户齐民降归了卫国。齐桓公追悔莫及~
(4)
孔子开设学堂时,有个叫少正卯的和他抢生意,此人善辩,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孔子论之不过,处下风,所以孔子许多门生转学跑到他那里去学习。
后来孔子监理宰相一职,上任七日诛杀了少正卯,世人多有诟病!
孔子解释:“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孔子的说法,这五点得其一,就是死罪。只是,凡人是不能理解的,大约是立场不同罢了,毕竟圣人是国家的角度,凡人是个人。
(待续~)
每天读点历史,日积月累,能通古今!看完记得点赞关注一下~猫书历史观(w u w e i x i a p i n g)随时随地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