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别致的土耳其电影——冬眠,长达三个小时,基本没有常见的喜剧冲突情节,核心就是一场又一场在灰暗的室内、灯光下的争论。
很久之前就看到了这部电影,断断续续一直没有看完,昨天和今天终于看完了,就像弹幕上评论的,没有快进的把电影看完,绝对是“文艺青年”。
我算不上文艺青年,但是有一颗追求文艺的心。最初被这部电影吸引,是来自那异域风情的质感画面。
而男主的生活方式是我所向往的,拥有一座文艺风情的旅馆,坐在家里写写书,时不时和家人谈谈艺术、价值观、理想。偷窥别人生活的欲望——让我继续有了看下去的动力。我想知道像这样的人是怎样生活、怎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的。
但继续看下去,我发现,他们的生活也如同我们的日常。想追求的是一回事,然而实际行动出来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想要展现自己的一面是一回事,然而别人看到的和评论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男主经常把良心、道德、有原则、有追去挂在嘴边,他把这些生活方针贯彻在他的作品,也把它们贯彻在对周边人的要求上。然而,女主—貌合神离的妻子却评价他,像一个救世主一样,用他的这些至高无上的准则伤害着、“虐待”着周边的人,不肯俯就、不肯低下头真正地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而嫁给大自己几十岁丈夫的女主,经济上依赖丈夫,思想上却追求自由,希望脱离“寄生虫”的空虚、寂寞、不安全感,盲目寄情于慈善事业。然而终究不懂得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人性,并且不自尊也就不懂得真正的尊重。她把丈夫捐出的“巨款”,送给陷入困境的租户,却被租户不领情地一把火烧掉。这把火似乎也烧掉了女主的虚荣和骄傲,烧掉她假想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
整部电影像一条流淌的平静的河流,然而却暗流涌动。地主和租户的争执,姑嫂、兄妹、夫妻、朋友间的交谈和争论,一个个旋涡,裹挟着固有的观念、思想而去。生活似乎仍然评价,人依然如旧,然而某些东西在悄悄改变。
整部电影里没有完美的好人,就如我们真实的世界。我想这就是其动人之处。懦弱、逃避、贪婪、自私、狭隘、傲慢、冷嘲热讽、不感恩、不自省……这些负面的性格散落渗透在各个人物的血液中、骨骼中。
一如争论的最后,对莎士比亚话语的引用:良心,无非是懦夫们所用的一个名词,他们害怕强有力者,借他来搪塞;钢筋铁骨是我们的良心,刀枪是我们的法令。
社会,如自然丛林,追求绝对的正义和完美没有意义。与其纠结穷与富、阶层的固化和对立,不如完善自我、强化自我。
一如男主的总结:我们疲于奔命,作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我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
生活,我们拼命争取过程自己想要的样子,站的低了容易被琐碎的日常、周围的人、事、物,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力,所局限;站的高了又容易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就是反反复复地妥协、反反复复地尝试吧……
最终,男主没有逃去伊斯坦布尔,选择留在原地。因为伊斯坦布尔的生活也无非如此,而这里还有他始终爱着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