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提出具体的请求
【关于如何提出具体的请求,我学到的9件事情】
1 抽象的语言有时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比如,你对我不好!我们提出的语言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很难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2 请求越明确越好。
有时候我们只说出了自己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自然就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比如太太对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方可能并不需要你要什么!
更糟糕的是,有时候,说话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3 如果只提到明确的请求,很不提及自己的感受及需求,很容易被人听成是命令。
父母:为什么不去理发呢?
孩子可能把这句话当成是命令和指责。
父母想避免误解,则可以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你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在骑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4 对自己的认识(感受和需求)越深刻,表达越清楚,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5 我们有时候想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可能有出入,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确认,得到对方的反馈。为了避免对方说“我知道,难道我是个聋子” 这样的反应,我们可以先解释自己的目的---我确认下,看自己是否把意思说到位了。
6 在表达请求后,我们可能还想了解对方对我们的请求是什么反应。
7 我们关心的内容是1 对方此时此刻是什么感受 2 对方在想什么?3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8 请求和命令的区别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他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听到命令后,一个人只能看到2种选择:服从或反抗。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就可能会被看成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9 区别请求和命令的标准是:当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强求!如果我们愿意体会“不行”之后他们的需求,那么这个就是请求!
这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没有办法达成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它表明:除非我们清楚的体会到是什么妨碍了人们说“是”,“不”后面,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就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或者命令强迫他们。
对待孩子:不管他们做的和我们的需要是一致还是冲突,我们都必须以这种不会使孩子感到内疚或羞耻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不说,“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真是太懒了”
而是说,“看到床没铺,我很失望,因为我真的需要有人支持我保持房子整洁”;这种语言的转换,就是把对孩子行为以“对错好坏区分”的语言切换成“基于各自需要”的语言,这样很难,因为大家一直都在以“道德评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