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蓝
最近朋友小聚,饭桌上有个朋友帮忙到茶,结果没有想到壶盖没拧紧,倒得一桌的水。
虽然并未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困扰,但终究不算一个和谐的插曲。
联想到多年以前的自己,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
好在当时和今天一样,不算大错。
但工作多年以后,回过头再去看,却发现同样的事情如果环境和前提不同,结果可能截然相反。
比如:
如果茶杯旁边刚好有朋友新买的最新版iphone手机,并因此报废,我想即便不需要我赔,自己心里这关也很难过。
如果刚好是在洽谈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结果把对方弄到一身水,我想即便对方口里不说什么,项目依然很难谈成功。
如果相亲时很中意对方,但倒茶不小心把未来婆婆给烫到了,还弄脏了对方心爱的衣服,即便不黄,也会好事多磨。
…
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我们总爱以“不小心”作为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是的,我们都有犯错的可能和资本,谁也不是生来就懂所有。
但是,越早犯错,错误影响越小,纠正的成本也越低。
就像我很感激那次的“失误”,让我懂得了每次倒水之前要先简单的检查下壶盖是否拧紧。
当然,在工作初期我还犯过很多类似的错误,万幸的是当时还在能够容忍的区间内,及时汲取教训,改正还来得及。
但如今,处在领导岗位,还去犯一些低级错误,结果很有可能承受不起。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热爱工作就是一种幸福把我的工作经历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充满激情埋头干事的年代。
那时做的多,犯错也多,几乎天天挨骂。
但也正是因为被骂得多,学到的也多。
那时每天被海量的工作淹没,外出办事时不是忘记带章子就是忘记带佐证材料,一个事情要办好总要几个来回。
后来干脆开出一张对照清单,把所有要带的资料一一列出来,每次都一一核对,这个习惯至今仍保持着,也避免了很多重大失误的可能。
那个时候犯错是成本最低的,因为一般不会造成很大影响,而且还获得了很多有用的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既埋头干事又要抬头看事的阶段。
走上领导岗位以后,犯错的成本也随之提高。
很多时候需要你独当一面,而且一旦hold不住,则有可能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还记得有一次晚上所在乡镇发生了一个群众性突发事件,那天刚好我值班,单位只有我一个领导。
一边是剑拔弩张的紧急形势,一边是深夜单位力量严重不足。
说实话,回想起那时我仍能感受到当初那种紧张与不知所措。
因为我深知,当时不能够犯错,哪怕说错一句话都不可以。
还记得我一到现场,所有人都齐刷刷看着我,几百号人都在现场等着领导来给说法,那种压迫感和紧张感,我想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万幸的是,我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而且见证过一些失败的案例,所以还懂得基本套路。
万幸的是,最后主要领导纷纷赶到,局面逐渐得到掌控,冲突逐渐得到平息。
我都不敢想象,万一当时我应对不力带来的后果,我是否承受的起。
幸好,当时还有坚强的后盾,弥补了我不足的缺失。
第三个阶段是独立思考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务的提升,我开始从“做得多”逐步转变为“想得更多”,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
因为不是所有时刻,背后都会有一个智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才不会犯错。
越来越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独立去思考到底该不该做?该如何做?该做到什么程度?
这个时候,我们的犯错成本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导致很多人不敢再去轻易尝试不熟悉的领域,因为害怕犯错。
我也慢慢进入这个徘徊期,是秉承“不做就不错”的观点抱着现有能力开始啃老,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便可能错了依然选择前行?
如何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犯错成本。
如果我们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时,犯了足够多的错,有了足够多的经验,支撑着我们的认知和能力,足以应付未来的错误,那么我们便不会如此害怕犯错。
但如果我们在年轻时选择了安逸,选择了不犯错,到这个阶段再去犯错,很有可能是致命的,还有可能一蹶不振。
到这时我才真正懂得年轻时那些错误的宝贵之处,我甚至有些遗憾,当时应该尽可能多去尝试,哪怕再多犯些错误,都没有关系。
第四个阶段我在前文中说是:不忘初心。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想成为谁,想要做什么。
这个阶段也许不可避免仍然会犯错,但我们通过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最终能真正做到“做自己所爱,爱自己所做”,能真正做到“拒绝自己不愿的”,能看清一件事情背后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含义。
愿我们都能在试错成本最低时,交出最便宜的学费,获得性价比最高的回报。
而不是在承受不起的年纪,再去面对失败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