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处于低迷的环境中,其中包含太多因素有自身也有外在。
我相信解释许多事物除了需要知识还要丰富的阅历,而接触越多未知的领域不仅能填补困乏的人生,也是在积累为人处世的经历。
我喜欢尝试触碰很多新奇的东西,如文字,音乐,舞蹈,乐器以及语言,在我尚未踏进这块领域之前,我一直沉迷于文字世界里,不能自已。
与许多鲜活的人物交流对话,我崇敬每一个犹如造物主一样富有文化底蕴的学者,是他们赋予了笔下人物有血有肉的生命,赐予了他们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这些具有人性化的情感还有哲理性的教诲精神。
正如我热爱密西西比河的歌声和瓦尔登湖畔的木屋一样热爱着想象中的乌托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文价值,有人信仰和平就有人憎恨战争,有人崇尚武力就有人渴求热血,有人追逐自由就有人恐惧束缚……这些复杂的情绪,才让这个大千世界变得华贵而繁荣,就像我喜欢海子就喜欢他的:“愿你有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这个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母亲对我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她总说我不务正业,浑浑噩噩,只因我从很早的时候就浸透在“网文世界”中不可自拔,在母亲与老师的眼中,网文都是低俗不堪的,难登大雅之堂的,是那种让人看了就会变坏的书籍,远远比不上那些“大学者”笔下所谓的“名著”来得神圣而不可侵犯。
其实对于我来说,网文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它与在“名著”相比只是更加通俗易懂,它只是很简单平铺直叙的说出它的目的,而名著之所以那样受人们追捧,无非是它蕴含的哲理更高层次罢了,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很多网文都取自生活,能教会我们简单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若那些大学者是在拯救我们的精神文明,那么这些就是在填补人们物质生活的食粮。
二者不可或缺,不论是网文还是经典名著都是优拙参半的,就如《圣经》上说:“人的身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我们尽可能的去汲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
我也一直都在尝试写出属于我自己的文字,效果也是喜忧参半,想象力往往都是需要灵感的,如看见飞鸟想到自由,看见太阳想到希望,看见大海我就想到了海子,很多事物所蕴含的联想都是能贯穿的,如想到夜晚就能联想到月亮,星空,黑暗,曙光,黎明,从黎明又能联想到太阳,光明,自由,快乐,希望,灵感可以来自于任何一个地方,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有的人把想象力倾注于虚幻中,有的人把它变为实质,,一为文学,一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