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传授人》由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创作,获得1993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银奖,和1994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并在2014年由菲利普·诺伊斯改编成电影《赐予者》。这本书被视为一本科幻小说,书中没有强烈的科技感和宏大的宇宙星际,如果硬要说是科幻,它应该属于科幻文艺的类型,其实视它为奇幻小说更合适。
书中架构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事情都在控制之中,在这里人们的生活井井有条,每个人的工作、娱乐、生活都被设定,甚至配偶和子女等家庭伦理关系都是被安排的。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争吵、打架、陷害等冲突,但同时也没有感情、颜色以及音乐等美好,甚至连雪、山等只因妨碍人们的生活也被“删除”了。
这个社会不需要记忆,但是需要一个承载记忆的人。这被设定为一项特殊的工作,工作内容是接受并储存这个世界全人类的记忆,包括以前的所有,以便在需要的时候给这个世界的管委会提供建议。
书中的男主乔纳斯,是一名少年,他在12岁升级典礼上被选定为“记忆传授人”。在接受上一代记忆传承人的训练后,他独自承受痛苦、恐惧和孤单,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温暖、幸福和爱,就此获得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经验。随着接受的记忆越多,他越发现这个世界的虚假,最后选择逃离来追求自由,却倒在了物质世界的脚下。
从故事情节看,这是一本反乌托邦的书。
作者创作的灵感来自她小时候居住在日本的经验。那段日子里,由于父母的可以保护,不论衣、食、教育,她都过着和在美国一模一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虽然安逸、舒适,但相对地也少了接触异国文化的刺激与惊喜。所以成年后的她一直在思索,是否住在一切都控制良好、生活无忧的环境中,就能够获得幸福?
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本鼓励青少年自主思考和行动的书。
不管是表达反乌托邦的思想,还是出于鼓励青少年自主思考的目的,在笔者看来本书应该从“记忆”来理解。书中描述的“记忆”像潘多拉的魔盒,里面有战争、犯罪、杀戮等罪恶的一面,也有舒适、新奇、希望等美好的一面。而承载记忆的人就是打开这个魔盒的人,他需要接受训练,学会控制,才能成为这个世界合格的“记忆传授人”。这位传授人相当于人类的智者,他拥有别人没有的或罪恶或美好的记忆,由记忆推导出的经验让他高于普通的人类。通过记忆和现实的对比,他发现这个世界的人类生活在愚昧中,都像行尸走肉一般生活,他想逃离,想拯救,可最后倒在物质匮乏的世界。主角悲惨的结局正透漏出这潘多拉魔盒般的“记忆”是多么的可怕。推测这个世界的起源,是不是可以认为早期生活的人类已经发现这个秘密,才特意屏蔽记忆,但又需要记忆,所以才有了“记忆传授人”的职业。这样看来,这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在这个世界里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把“记忆”打包给了记忆传授人,让他去承载一切记忆,而其它人类只为延续生命。
反观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是也不是。笔者在刚读这本小说的前半部分时觉得很无聊,书中描述的生活和我们普通的生活无异,后然越往后读越起劲,对比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现越来越往这个方向发展,大部分人似乎也在重复着出生、上学、工作、退休、死亡的生活轨迹,在明确的社会分工下,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相互依懒的生活着。从这点看,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剖离我们日常琐碎的生活,在我们身边还有文学、音乐、美术、展览、电影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并不像书中世界只有规定好的生活。从这点看,答案又是否定的。
联想最近比较热门的人工智能,很多大咖都在讨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如果将来智能代替人脑,实现像人类一样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智能是不是可以类比成书中世界的人类?!或者惊悚一下,智能成为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它来制定这个世界的规则,使得人类成为书中世界的人类。正如人工智能的先驱之一马文·明斯基所言“如果我们走运的话,机器或许会把我们当宠物养着。”
再看本书,书中世界的人类视为智能机器是太形象不过。缺少欢乐、欲望、痛楚和希望的人正如理性如程序的冰冷机器,只是重复的过活,而没有生命的光辉。书读到最后,乔纳斯勇敢地选择冲破规则的藩篱,我在叹惋的同时又有深深的佩服。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尝不是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该怎么选呢?“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出自法国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的名言已经给了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