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就在最近我和我的父亲就闹腾了一下(也就是我单方面的被臭说了一顿)就因为我刚入大一的时候没有考虑去入党,而之前就跟我说了有机会就入党、入党好、以后有好处、还可以做我们家里第一个党员。可是偏被他这么大吼地说,越激起我的逆反心理,我越不想做。搞得我后来的心情都不能平复下来,开始焦虑起来,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事都没有什么意义…都来我就慢慢用论语学到的知识慢慢开解自己,既然他为我好的态度无法改变,君子求诸己,我倒不如改变自己的想法,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然后就先看本书先把情绪静下来,慢慢地分析。我可以想想首先爸爸的态度是要我争取的,其次是我的想法,它对于我以后的工作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凡事不能机械地听从,事情都是那样,唯一让它变得不一样的就是,你的它的理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晏子举的关于“和”的调羹的例子,在为人处事上,凡事都应有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