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实践活动,是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融铸着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科学性的设计,艺术化的追求。优化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师的刻意追求,而这种追求实质上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出发所进行的艺术创造。教育既然是一种艺术,并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就必然具有自己的艺术特征。简言之,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灵活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特征。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其艺术规律,努力创造具有教师个性风格和高效率育人功能的教学美,以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人。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一定的时间积累,阅读也不例外。我们要从小学生抓起,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那么为什么要阅读呢?这就需要从阅读的重要性谈起,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举个简单的例子:欣赏古诗,可以让我们了解诗人,了解当时的社会,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有限,加上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背景都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这对理解诗歌就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古代诗人写诗都是结合他当时的认知,当时的审美来创作的,诗人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们现在无从而知,这就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让学生生硬的去阅读这些不容易理解的诗,我想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的,更谈不上形成什么阅读习惯。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先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诗歌,诗人语言的通俗自然,学生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简单入手,再加上家长老师的点拨引导,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开始有了阅读的兴趣。
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阅读教学,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就使学习陷入被动,对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习惯不利。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主动阅读,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阅读,主动阅读,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当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更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时也要做出果断的结论。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联系实际,用“情”阅读
阅读,其实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不能单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换位思考,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所以我们要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这点上看,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讲究口语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既要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又要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既要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又要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所以,要实现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兴趣、主动性、情感、语言是阅读教学艺术的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