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否有这三类人?
第一类:几乎每天都会阅读,并且能不断的把书里学到的知识连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得以应用。
第二类:从心里想要读书,却总觉得没有时间读,即便读过几本书,过一段时间也不记得书里讲的是什么。
第三类:认为读书无用,自己从不读书,并且建议你也不要读书。
对号入座的话,你属于哪一类?你身边的朋友们又属于哪一类?
有个学者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虽然在2011年的阅读数据中,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书量不足5本,但截至2020年亚马逊给出的全民阅读报告中,近五成读者的年度阅读总量达10本以上,年阅读量超过3本的读者占比达94%。
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中国人对阅读的热情持续攀升,六成读者将阅读列入了自己的年度计划,更有25%的读者认为阅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仍然有大部分的人会安排固定的时间继续为自己充电。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此刻的你,还在“读书无用”的思潮里坚守着吗?
读书,是成本最低,收获最大的投资
在全民阅读的时代中,人人都在提倡读书的重要性,但是你可知道,读书的好处是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的!一本书的价格,不过几十块钱,但它所带来的回报,是无法用数字去衡量的。
1、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一本好书,是作者思维的结晶,而作者,可能是来自于和你有着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便是和他的深度交流,书中必然融汇了很多优秀的思维角度和独到的想法,它能帮助你扩展认知领域,打开新知识的大门。
通过读书改变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不阅读的人,再多的思考都是在重复整理自己的偏见而已。读的书多了,你便会养成一种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并且能够以多维度多角度的方法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严歌苓曾说过,一个人把书读进去,让书伴随自己成长,此时再审视世界,观照自己,所获得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完全不同的。
2、阅读可以让你抵抗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孤独,如果你看过《百年孤独》便会明白,孤独才是人生常态,无论你身边有多少爱你的人,有多少你爱的人,最终,你仍然回归于孤独。
在我看来,一个人精神上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和事都可能离你而去,金钱,权利,地位,亲人,朋友,我们似乎都知道,若是把幸福寄托在外在事物上,当失去它们的时候,你便同时失去了幸福。
只可惜很多人依然会痴迷着那些空虚的充实所带来的满足感,保持着娱乐至死的心态,乐此不疲的去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快乐。
一个犹太妈妈曾告诉自己的孩子,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当你什么都带不走的时候,你唯独可以带走的,是你的脑子。
把多一些时间投资在阅读上吧,虽然它不能立即回报你金钱,但它却能回报很多金钱买不来的快乐和平静,那些东西将变成你的骨和血,陪伴你一生。
3、阅读是一种复利投资,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法宝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先生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如今96岁高龄的芒格先生一生都在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他的脑袋里甚至拥有100种思维模型,而这些思维模型更是让他成为了一个投资界战无不胜的神话。
急于求成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我们经常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法持之以恒,主要是因为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的效果,于是便开始变的怀疑,浮躁,甚至直接放弃。
是的,阅读也一样,它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予你庞大的知识体系,但长期的阅读习惯会让一个人从内到外彻底的蜕变,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从谈吐到气质到精神能量,完全是不一样的。
“打开一本书,我根本看不下去,更别提长期阅读了!”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兴致勃勃拿起一本书,很有仪式感的开始阅读,但是发现阅读的过程中,经常频繁的开小差,脑海里浮现的东西都是和书中内容完全无关的事情,甚至开始昏昏欲睡,于是,一本书就这样变成了催眠神器。
我曾经无数次有过这样的经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读书的天分,为什么别人就可以津津有味的享受着知识带来愉悦,而我每次都无法进入这样的状态?
于是,我研究了很多关于阅读的技巧的书和文章,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自己读书的方法错了,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也和我一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完全可以试试这三个方法。
先从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入手
就像相亲一样,只有对方是你感兴趣的那个人,你们之间才可能出现下文,你才愿意更深入的去了解他,否则,就是强迫自己在做一件不愿意做的事情。
你可以从三个方向定位你的兴趣:
第一个方向,你生活和工作所在的重心,专业。(整理,育儿,工作专业相关。。)
第二个方向,你一直很喜欢,想去了解的事情。(文化,历史,理财,健康。。)
第三个方向,总是让你感到烦恼痛苦的问题。(婚姻,爱情,人际,沟通。。)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类,也建议先不要读过于深奥的书,对于刚开始阅读的新手来说,读起来相对轻松,有共鸣,遇到的新知识能够在自己的理解能力范围以内的书,才是你在此阶段要读的书。这也是让自己能爱上阅读的起点。
注重阅读的有效性,而不在于读了多少“本”。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只有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妈妈的琼瑶小说,因为好看,所以一看起来就不分白天黑夜,老爸怕我看小说走火入魔,还特意给我买了安徒生童话和世界文学名著,于是我又从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再到雨果契科夫莫泊桑,一本接一本统统来者不拒,同学们都羡慕我阅读“海量”。
但那时候的我,仅仅是为故事的精彩度着迷,为男女主人公的遭遇而焦虑,却根本无法看懂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寓意,也不会去思考如何从阅读中学到一些人生的真谛。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学习体制,除了懂得如何在一篇课文里找到“中心思想”以外,几乎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去有效的阅读一本书籍。
大多数阅读新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只重“量”,而不重“质”,那和没读过这本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有三个问题需要搞明白。
1、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2、这本书有哪些知识点是我之前不知道的?这些知识点是否能与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连接?
3、书里哪些角度是我知道并认可,但没有去尝试过的方法?如何规划到我的行动中去?
如果你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围绕这本书的启发,发表出自己的想法,这才做到了读书的有效性。
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中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眼过千遍,不如笔过一遍,最浅的笔墨,也胜过最好的记忆。
人脑不是电脑,眼睛过一遍,是不会记住的,即便当时融入了思考,很多感悟和重点如果不记录下来的话,过一段时间,你就算记得这本书里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也记不清都有哪些具体的知识可以运用,等到需要进行知识输出的时候,就会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了。
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还也可以帮你更专注于思考,避免犯困和走神。
现在很多阅读软件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可以进行标记和发表想法,非常方便,但要记得,待一本书阅读完毕之后,一定要把你的阅读笔记导出到一个特定的读书笔记本中去,可以是手写,也可以是电子笔记本,有助于日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
电子笔记本我比较推荐印象笔记,我自己一直也在用,它可以帮你系统的搭建和梳理你的知识体系,让你的知识不再是一盘散沙。
读书是为己用,不是为了拼速度,更不是为了炫耀。
我非常认可那句被说烂了的名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多了,无需炫耀也会自带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