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娃,当爹妈的就开始操碎了心,从母乳喂养到睡眠训练,从穿衣出行到艺术启蒙,新手父母始终处于一种焦虑当中,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慢半拍。眼看着孩子的各项身体发育已经步入正轨,又开始焦虑孩子是不是需要开始学点什么?这个时候,早教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父母问起。
在张小宝不到四个月的时候,我就给他报名了早教,现在看来好像是一件挺不可思议的事情。屁大点的孩子,除了吃奶睡觉就是在床上躺着,上早教?能学到什么?
我知道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疑问,还有许多孩子比较大的家长,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上早教纯属浪费钱,根本没有用!我在给张小宝报名之前,也有很多妈妈劝我不要浪费钱,但我还是义无反顾的报名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你给孩子报早教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上课学知识吗?如果真的抱着这个目的,觉得我一下花了一万多块钱,那我的孩子就得学会XXX,如果你追求的是性价比,实话实说,早教真的不适合你,因为可能你交了一大笔钱,却发现你所希望获得的东西是微乎其微的。那么既然学不到东西,干嘛还去浪费这个钱呢?
我来说说我给张小宝报早教的初衷,一是玩得开心,二是提供一个小小社交圈,让他慢慢习惯和小朋友在一起。说起来这两点可能很简单,但真正践行起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比如早教课程中的游戏,他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发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为了促进孩子某方面的发育,在陪伴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也对孩子的某些能力进行了强化。比如张小宝很喜欢玩的peek-a-boo,就是拿纱巾盖住妈妈的脸,然后唱着英文童谣与宝宝互动,在最后说到peek-a-boo的时候,把纱巾拿掉,让妈妈的脸再次清晰的出现在宝宝的面前。这个游戏不仅是很好的亲子互动,也能锻炼宝宝对物体的出现和消失的觉知能力,是很适合6个月到1周岁的宝宝玩的一款游戏,家长还可以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不断升级这个游戏,可以边唱歌谣边和宝宝玩捉迷藏,在宝宝寻声寻找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在宝宝的面前,这样既能锻炼宝宝的寻声追踪能力,又能强化宝宝对物体的出现和消失的认识,对大一点的宝宝还能缓解分离焦虑症,张小宝每次玩的时候都很开心。
上面只是举了一个游戏的例子,当然很多家长说这种游戏看视频就能学会,干嘛还要花钱去学?我觉得看书自学和参加早教最大的区别,就是氛围。宝宝长期在这种欢乐开心的氛围中,他会不那么认生,会学会跟小朋友互动,会逐渐搭建一个小小的社交圈,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让宝宝长见识。
许多家长可能觉得我说的有点扯,可是你仔细想想看,一个四个月的小朋友,第一次来到这种环境一定是陌生害怕的,但是当他从四个月一直坚持到八个月的时候,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很熟悉了,他的表现会是什么样?他能够很快的融入到游戏当中,他能知道如何跟老师交流,跟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性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家长不断提供有益氛围的结果。记得张小宝9个多月的时候,课堂里来了一个参加试听课的小姑娘,张小宝玩得超级high,所有的游戏和教具都积极主动去尝试,而那个小姑娘,不夸张的说,全程都很闷,几乎所有游戏都不愿意参与。后来我跟孩子的妈妈做了简单的交谈,才知道小姑娘还比张小宝大几天,平时都是老人在带,父母陪伴较少,所以比较内向。
通过张小宝和这个小姑娘的对比,我第一次看到了张小宝成长的地方,不是说这是上早教的功劳,而是我和孩子的爸爸在努力的给他创造一种快乐成长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确实在不断的发生作用,而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时间的投入,也在真真正正的发挥着作用,现在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话:你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哪里,哪里就有回报;而那些你前期偷的懒,后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弥补。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等到发现孩子存在问题,才开始焦急的想要寻找早教机构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已经错过了孩子发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孩子的问题已经形成,影响和改变他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其这样,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给他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他做有益的引导呢?
在这里我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报早教,因为这毕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我想强调的只是一种理念,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怎样的人?你自己又能尽多大的力量为他成为这种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氛围?不选择上早教没有关系,作为家长你可以自己学习,学习英文歌谣和各种游戏,多花时间跟孩子互动,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这些方式都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
当然,我也反对一类家长,报早教只是虚荣心作祟,不愿意真正花时间去投入,带孩子上早教完全流于形式,甚至,给孩子报了早教以后,把孩子扔给老人,自己完全不参与。以这种态度做家长,即使你帮孩子报了最贵的早教班,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因为,最好的教育永远是家长。
给孩子报早教的意义只是在于,可以给孩子一个丰富的适龄体验,作为家长则多了一个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更好的进行亲子互动,同时孩子会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一起成长,渐渐形成自己的小小社交圈。当然,还是那句话,所有的选择一定要以孩子快乐为前提,家长觉得再好的方式,如果孩子不喜欢、不快乐,那么请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