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我们继续观看《朗读者》第十一期,主题词是“那一天”。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就像“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父亲带给自己去看冰的那天。”这是《百年孤独》里,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回忆。
“再也没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戏。”那是《社戏》里,讯哥独特的记忆。
那一天一定是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片头董卿说的这段话,我们回放了三遍,孩子们基本上记录了下来。接着看了刘慈欣、江疏影朗读的部分,因为要看完整片,课堂时间不允许。看好后,布置本周作文《那一天》。被你记住的那一天是哪一天,又是因为什么记住的呢?捞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一天。
阅读学生的作文,痛苦的时候居多。但是此次作文,还是抱着希望的,毕竟有“朗读者”的引领,应该会打开思路,写出别样的“那一天”。
真没想到,孩子们的“那一天”会如此苍白!
有多人写虚幻的未来的那一天,假想着即将毕业分别日,也许在期盼那一天的到来,也许觉得那一天应该会有些特别,值得一写?也有写中考那天,设想着中考那天的事情。也有写环境被破坏以后的某一天……我读着,感觉虚无飘渺,虽然毕业分别的日子必定会来,虽然没有规定那一天就一定是过去的某一天,可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因为缺乏想象和表达技巧,未来的“那一天”,没有细节,没有生命,只有概念,只有模糊的样子。难道这是代沟,他们的那一天是未来的那一天,他们更多地是展望未来,而不是回忆走过的日子?
有孩子写与老妈争吵发脾气的那一天,有写生病了老妈照顾自己的那一天,有写亲人去世的那一天……这些日子因为有其特殊性,确实在平凡的日子里脱颖而出。可是孩子们笔下关于亲情的那一天,素材陈旧,缺乏细节,缺乏打动人的瞬间,只是那一天的回顾,没有“为什么”,没有解释脱颖而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没有感触、感动、感悟的那一天,依然是毫无光亮的日子。
有写上初中的第一天,那一天来到新的环境,认识新的朋友,现在成了死党,零碎松散的材料,就是碎碎念……
为什么?孩子们的日子都去哪儿了?少年的日子,不是每一天都是新的吗?难道过去的日子不再成为美好的回忆,而是被彻底抹去,片甲不留?
不对,一定有些什没有被发现,那些日子一定沉没在某个角落,被电光荧屏、被喧嚣题海,被一个又一个补习班结结实实埋葬,然后丢弃,丢在某一个深不可测的洞中,需要大喊一声“喂——出来,那一天!”
“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下所学课文中的那一天,看你能回忆起哪位作者写的那一天。”
“莫顿·亨特小时候爬悬崖被困,后来在父亲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爬下悬崖,走一步,再走一步解决面前的困难,这给了他一生有益的启示。”
很好的重现。“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我起个头,有些孩子跟着我把第一句话背了出来。多么简单直接而又真实的开头!那么,在我们的日子里,游戏、实践、生活中,有没有遭遇过困境的那一天呢,又是怎样摆脱困境的?
“鲁迅先生渴慕《山海经》,他的保姆长妈妈给他买来的那一天,先生记忆深刻,他全身震悚,特别意外,因此他写了《阿长与山海经》。”
“朱自清写的《背影》,写他父亲送他到车站,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那一天,他很感动,从此记住了父亲的背影,理解了父爱。”
“牛汉先生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记了父亲为他补书的那一天,一半是手抄的第一本书,那是歌颂父亲的关爱善良理解的。”
“英子在小学毕业典礼的那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一下子变成小小的大人,人啊,总是在离别中长大的。”
这些都是亲情再现的那一天,在亲情的细节中,我们被呵护,我们也被破离别,亲情就在我们身边,诸如此类的日子我们也有,只是被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宗璞走着走着遇上盛开的紫藤萝,然后她停下脚步,欣赏如瀑布一般的紫藤萝,然后想起她的弟弟,想起以前的紫藤萝。看到这么好看的花,豁然开朗,大步前行。”
对啊,自然景物以它独有的魅力,不时地在提醒我们一个个日子,或许,在你的旅游途中,那一天,你曾在什么景象前停留,曾被什么不一样的风光牵绊而若有所思?
“海伦·凯勒,莎莉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教她认识单词的那一天,在黑暗中的海伦犹如看到了春天的阳光。”
“李京京的《心声》,他在语文课上想迫切地读课文,因为课文所写的正是他和万卡相同的心声。”
我们上了那么多的课,一定也有那么一天,那么一节课留在你的印象中,为你开启过智慧之门吧。
……
“同学们,再次回忆我们的日子,打捞起被我们忽视的日子,哪一天,渐渐清晰起来,浮出心海了?”
静下心来,捕捉那一天,把它打捞起来,成为属于你的那一天。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