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来的我们》有个地方很“扫兴”,又无比现实。
小晓和向清意外重逢,酒店里追忆过往。
她仍是他牵肠挂肚的人,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新情旧意,裹挟而来,气氛暧昧迷离。
恰此时,刺耳的铃声响起。
“爸爸,你在哪里呀?我想看看你的左边…你的右边…你的洗手间…”
声音童真,却仿若探照灯,让小晓心惊胆战。
我躲,我躲,我躲躲躲。
躲过了检查,情绪也没了。电话仿佛及时雨,顿时浇醒了她。
过去里只有她和向清,现实里除了她和他,还有他的老婆、孩子,和他们共同的家。
现实仿若巨大鸿沟,隔断了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使她明明白白,任是如何深情过,如今已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终究回不去了。
2.
有个朋友,早年离婚了。后来再婚,妻子小他十几岁。
作为某领域的专家,他常在聚光灯下谈笑风生,从容自若。然而他的生活,却不是一个事业有成、家有娇妻的喜剧,反有着难以启齿的不堪。
从新婚他们就是两地分居,后来为了孩子聚于同一个城市,家里却是鸡飞狗跳,硝烟不断。
“那,为什么不离婚呢?”我问。
答曰为了孩子。
“第一次离婚已经伤害了一个孩子,不能再伤害一个了。”
其实他工作很忙,不是出差,就是外出应酬,第二个孩子基本都是岳父母带。但即便有事实上的缺位,他仍难以痛下决心壮士断腕,破坏“家”形式上的完整。
婚姻生活糟糕如他,尚且难以割舍亲情,那些只不过爱情退居二线激情不在的平淡夫妻,更少有勇气为了真爱出走了。
3
所谓“夫妻关系是家庭第一位的”,和完美的爱情一样,想想都动人,可惜它们都是奢侈品,还是顶级的,注定只能少数人拥有。
而血浓于水,才是人性,也是普世大众的本能选择。
从经济学角度,对多数人来说,更换配偶的成本与得到真爱的收益,很不匹配。
成本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财产的损失、离婚事件的天然创伤、对孩子的伤害、熟悉的生活模式的放弃,还有,新婚姻生活幸福程度的不确定性…
收益呢?
真爱?
孰胜孰负如此没有悬念。更何况,“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普遍性也会大大降低所谓收益(真爱)的确定性。
爱情于婚姻是锦上添花,孩子于婚姻却常是雪中送炭。
对多数家庭,没有爱情的婚姻依然可以维持,只要有孩子。是的,“孩子”,它就有如此威力,赋予婚姻以强大韧性,无论怎样撕扯,也能存活。
王菲、李亚鹏离婚时的洒脱仿佛还历历在目,李亚鹏前几天却在一档节目里吐露了心声。
“从不同意到同意,花了大半年吧。”但直到今日,他仍对此耿耿于怀,不是对爱情流逝的惋惜,而是“因为离婚,没能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庭,是自己一生都无法回避的失败。”
4.
爱情这样的事据说让伟大的鲁迅都倍觉困扰,平凡如我也曾为之痴狂。最近头脑冷静,对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之思考似乎有了点心得。
譬如,爱情和婚姻的本质各是什么?
郎才女貌的早早分道扬镳,貌似不般配的人却天长地久,有何诀窍?
其实无论爱情还是婚姻,本质是一样,就是可以彼此满足。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抑或是爱才能、容貌、性情、金钱、地位、安全感……你要的,我能给,我要的,你也能满足,一拍即合,爱情不圆满也难。
婚姻则在彼此满足之外,多了一个共享和分担。
人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想这绝对是误读。不是婚姻葬送了爱情,而是之前的爱情模式不适婚姻形态了。也就是说,爱情这件事,要有发展眼光。
婚姻中的爱情,仍以彼此满足为基础,但很多时候,又需要在共享和分担的基础上谈满足。恋爱的时候跑五条街跑豆浆算是爱,及至进入有了娃的婚姻,有跑远路买豆浆的功夫,不如一起分担点家务更实在。
沈从文对老婆张兆和不可谓不用心,湘行期间天天写信抒发思念之情。但对一个人在家带娃艰难度日的张,十万句爱你、想你,也不如一块大洋的实际作用大。
可知,爱情并非纯粹精神性,生活具体而现实。不解决好这一个个具体而现实的问题,爱情就无处安放。
联想起黄磊的“反对夫妻变亲人”论,平凡如我只能说,好是好,但终归曲高和寡。
5
电影《廊桥遗梦》的女主,遇到了“一生只会有一次”的爱情,激情之下,人到中年的她,差点抛夫弃子追随真爱而去。
她陷入巨大矛盾。
她痛苦挣扎。
她收拾好了准备出走的行李箱。
但最终还是留下。
滂沱大雨中,他们在镇上相遇。她身边坐着农夫丈夫,车窗外是浑身湿透翘首以盼的他。她泪流满面,但还是克制住走出去的冲动,俩人无声告别。一个继续打理家务照顾丈夫儿女,一个继续只身一人浪迹天涯。
直到死亡让他们重新相聚。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据说电影上映后,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约束的强烈不满,导致众多家庭分崩离析。但在我看来,它的本意并非抨击婚姻对真爱的压制,也非鼓吹“回归家庭”,只是陈述一种困境,展示个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
深陷困境的人,是冲破束缚放飞自我,还是隐忍克制成全,只要是真诚的,纵然有伤害,总是无关对错,全在各人选择。
6
纵然不爱,放弃又何谈容易。
婚姻生活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会慢慢融入血液,很难彻底把自己剥离出去。
《廊》女主说,“不管我们离这个房子多远,我还是会想起它,我会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然后因为内心痛苦而怪罪于你。”
她不愿伤害老公,“他(她老公)一辈子没做坏事,他不该受这样的遭遇。”
她顾虑孩子,“我的女儿才16岁,正是要开始恋爱的年纪,如果我走了,会给她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所以最后的选择是,“我将我的一生都给了家人,我希望将身体留给他”。
确如知乎上所说的:当一个女人决定结婚生子,她的生命开始了,另一部分却结束了。建立了枷锁的人生,把个人需要放在一边,好让你的孩子成长过活。当孩子们有一天离开的时候,也把你琐碎的一生带走了,你不能再过自己的生活,但不记得,是什么让你活着。许久没有人问起,而你自己也快记不起。
孩子,父母、财产、安稳,或单纯懒得折腾…反正单纯的爱情轻易无法撼动。
于是乎,很多人一方面喊着没激情,一方面自愿困守其中。
后来的我们,爱情已经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