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20:30分,天才刚刚从灰白转成深葡萄色,甚至还没来得及完全黑下去,我却频频看表,不专心的和同伴聊着天,左顾右盼着公交车的出现,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急忙奔赴那个停靠载我回住处的公交车的站牌。快回吧,公交车要收车了。
20:30分,有点尴尬的时间点,说傍晚,距离一天结束也只剩下3个半小时,210分钟,说是晚上,天还没黑,路边的烧烤摊才陆续上人,躲避烈日的老人小孩也都才慵懒的踩着平底儿布鞋下楼东走走西聊聊,而住在这个城市二环以外的职场新人却不得不及时刹住还没浪够的心,自我安慰着早结束早休息,明儿周一还上班呢,坐上一到商业区就被无限挖掘空间的公交车,伴着车上人的或抱怨或疲倦或兴奋坐到终点。
可是,留在这个灯红酒绿、喧闹不已的城市中心,又能做些什么呢?摊儿上撸串,酒吧喝酒,夜店慢摇,能想到的、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毕竟,这个二三线摇摆不定的城市里,商场也只开到9点不到,大剧院远在东二环边上,小剧场不知藏在这个城市的哪条街道哪个路口,文化宫剧团的听说里面有相声培训班,但是晚饭后喝着清茶听相声,好像也没流行开来,甚至有太多人不知道这城市还有小茶馆能听相声,如此一来,好像逃离这川流不息,回到有点偏僻,但是安宁的住处,好像也没什么损失。
不禁想到了大学的那四年,虽然一样很穷很辛苦,为了一张演唱会门票盘算俩月,淘宝都只买秒杀,一场话剧只敢买最便宜的座位,再贵一等就得犹豫半天,将要离开那座城市的那个月才狠心买了一张音乐节的通票,听喜欢的歌手唱现场。但是无论我看或者不看,它们就在那里,攒点钱就能尽情享受,贪婪地吮吸着精神食粮的营养,也许癫狂,但是偶尔的放肆足够填满接下来勒紧裤腰过的日子。
约饭的时候学妹聊到一个令她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在这座城市读书的同学都签工作签走了?这好歹也是省会啊”,是啊,从大学到现在,我从一个省会到另一个省会,可是这省会和省会差距好大,这城市和城市,也真的是各有性格,她那个疑惑,也解的并非多难。第一次明显感觉到落后是那年火遍全中国的超级女声,海选报名城市遍布全国的东西南北,偏僻没有我现在的这个省会,倒是也正常,毕竟这是个地广人稀的省份,有时还算在偏远地区不给包邮,逛天猫超市时,心仪的商品也经常不在配送区域,这些都能忍,毕竟每件商品都不是独特的唯一,总是有相似商品想让人去尝尝鲜,但是直到陪我们入睡的小说的签售会、喜欢的文人的巡讲、喜欢的歌手乐队的巡演、甚至是喜欢的品牌的当季最新款都没有出现在这里时,朋友圈刷爆的现场我们只能在微信里看些片段还笑称不花钱就看完全程时,心就痒痒了,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既然这种伤害能及时修复,选择个能让自己生活的丰富点儿的地方也是自然。
快节奏、催效率、要业绩,微信和boss绑在一个群里,已经分不清上下班的差别,也算不清八小时内外,只知道只要微信群里有消息就要去刷,有任务就需要去完成,放下手机,好像环顾四周也没什么更有兴趣做的,不由自主地又拿起那块小屏幕。就算是去喝酒撸串了,和同事也还是放不开,同学旧友凑一桌麻将都常常一缺三,去看看展、读读书、听听讲,谁知道哪句话就get到点碰撞出新的火花来了,这是一个人的需要,也是一座城市的文脉。
只是现在,这个让我分分钟想逃离的城市,叮叮当当的铁锤敲打着钢筋,筑造的是房,而不是家,修建的是建筑,而不是文化。快回吧,公交车快要收车了,待再晚耗再久,输出的只有精力体力,身体和精神都疲倦了靠什么去为有朝一日能有能力享受大城市的精神文明奋力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