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了谈论显文化和隐文化的一章,里面讲到秦朝只存在两世的原因。
这里涉及到文化的“序”的概念。中国人很注重“序”——长幼有序,尊卑也有序,到现在开会吃饭,谁先动筷子,谁负责点餐,敬酒的顺序这些都是有讲究的。那么文化的“序”怎么讲?作者说文化既有乱“序”,也有“治”序,具体怎么鉴别,我也一知半解。乱“序”的例子很好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就是乱“序”,既然称“序”,就说明乱“序”,也是有迹可循有规律可找的。春秋战国,诸侯林立,各个国家分处不同地域,所以习俗不同,甚至文字语言也各不相通。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秦始皇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下令统一六国文字度量衡等,大大方便了全国交流。
但是一统六国之初,或者说在当时那个年代,群众的文化的普及程度并不高。所谓的文字统一,语言统一,只适用于文化上层,他们交流起来更加方便,而且当时的师门传承更重于言传身教,落于笔下的成书并不多。但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百姓,他们几乎完全保留以前的交流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所以出现了上层的文化统一,而下层仍是互不相通的版块文化。
因此秦始皇希望废除“客”和“私学”,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但随着朝代的更迭,这种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文化差异渐渐缩小。我自己反而疑惑,因为从现在的角度思考,文化的多元化显然更好,对于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为了国家的稳定,多元文化就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