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六楼的阳台上
一个女人探出半个身子
正细心谨慎,神情专注地
擦拭着每一块玻璃
其中的一块
突然成了自由落体
啪的一声
不再完整,四分五裂
这多像生活中的爱情
曾经那么苦心经营,呵护
又被我们失手
打碎
2011-1-22
从良木的近作《玻璃》谈诗歌的比兴手法
文:高山松
良木是中财的资深会员,曾经做过时光隧道的版主,不知因何原因,一年多没在中财露面了,最近重返中财即出手不凡,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于是我相信良木离开中财的这段日子里,是去修炼内功去了,要想作好诗,功夫在诗外嘛。良木是吉林的,在这个冬天,我们南方都冷得无法,我想吉林应该是冰天雪地的,我不知道东北三省的人们都是用什么取暖的,但我相信良木一定是选择了用诗歌取暖的方法,从良木最近发的一些诗歌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心里有一团火,直接点燃了他的诗情。
《玻璃》这首诗是良木最近发在中财的两首诗中的一首,其主要特点是比兴的手法用得相当到位。这首诗语言朴实,基本上是用口语来陈述一个事实,即擦玻璃,不小心打碎玻璃,然后通过这个事实引发思考,提醒人们对生活中的爱情要精心维护,否则就会像玻璃一样,不小心被我们失手打碎。语言简捷干净,表达明朗,如果不是比兴手法运用得巧妙得当的话,这首小诗是不可能被读者看好的,也就是说正是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救活了这首诗,让这首诗的主题得到了诗意的提升。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表达手法,比兴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手法,顾名思义,比就是比喻,是用彼物来比此物,让其更加形象,特征更加鲜明;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从而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后来人们发现,兴既有事物发端的作用,又兼有比喻的功能,于是将比兴联用,专指诗歌有寄托之意。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良木的这首小诗就是比兴连用的典型代表,主要是通过擦玻璃这个事件,寄寓对爱情的思考和提示。其实无论什么文学体裁,写景都是为了抒情,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果纯粹为了写景而写景的话,那么你的文字再优美也不会打动读者,也不会有太长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只有将你的经验和感受寄托在景物中,那么这些景物就成了一些具像,就具有了质感,你写出的文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当然,这种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而比兴手法恰恰是这些方法中更为便捷,更为有效的表达方式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起源,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诗经》之所以能够成为诗歌的源头,我想与赋比兴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是不无关系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相比更长于抒情,而不是叙事,我们没有出现像《荷马史诗》和《神曲》这样宏篇巨制的叙事诗,但一些短小精悍的抒情诗一样能成为东方诗歌皇冠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究其主要原因也是通过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因为比兴手法运用成功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自然界存在的一些景物来实现的,那些景物是实物,而情感相对于那些景物来说绝对是虚无飘渺的,将虚拟的情感寄寓到实实在在的景物中,就让情感也变得很实在了,在很大程度上对情感起到了渲染的作用。有了这样的渲染和烘托,读者要想理解作者的本意,就必须借助于外物加以体验,而这种体验的过程就是读者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过程,这样无形中就让读者走进了你的诗歌创作过程,让读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诗意的再创造。我们常常所说,只能对于诗歌的解读才是一种再创造,而通过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就能把读者更为有效地吸引到你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来,让你表达的诗意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再现,从而达到再创造的目的,这样,诗歌的感染力就产生了,共鸣的效果也出来了。
诗歌第一节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个镜头,作者把自己置身于画面之外,以一个看客的身份在观察生活,生活的场景在在对面的阳台上,人物是一个女人,探出半个身子说明女人便是这个世界的一半,同时也暗示探出半个身子后无论多么细心谨慎,多么神情专注,里面都隐藏着某种危机。这个镜头中的对象是在擦试每一块玻璃,玻璃是透明的,是一个社会的窗口,我们自然就可以透过玻璃看清生活的一些内容,当然,玻璃也是心灵的窗口,我们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一些事物的本质。而这些,作者用的都只是陈述的语气,是写实,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至于其中的某些暗示都只是在铺垫,这也是口语诗中惯常用到的轻起和慢承的手法。看似波澜不惊,平静如水,却为后面的展开埋下了伏笔,这一节用墨不多,故显得非常干净,叙述沉稳从容,却达到了举重若轻的效果。
第二节通过生活中的一个意外,达到了急转的目的。擦玻璃的人无论你如何小心谨慎,意外总是会常常发生,生活不也是这样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意外不也是时常伴随着我们的左右吗。“其中的一块/突然成了自由落体”,这个突然就是一个意外,就达到了急转的效果,而自由落体却是偶然中的一种必然,由自由落体这个物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万有引力定理,因为牛顿正是看到一枚苹果落地后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尽管我们的联想能力远远赶不上牛顿,但一些事物本质上的联系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于是由万有引力定理,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正因为有了万有引力,才会产生自由落体,其中的一块才会“啪的一声/不再完整,四分五裂”。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会马上联想到那其中的一块是生活中意志薄弱者,因为禁不住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所以才会掉下悬崖,不说粉身碎骨,四分五裂的结局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在转的过程中也在加强暗示,为结尾的蕴含作了更进一步的铺垫。这一节也很简捷,短短的四句,既叙述了一种现象,又完成了急转,而这些暗示并没有露出半点痕迹,似乎作者根本就没有把我们的思路往这上面引,而正是这种大智若愚的叙述风格,更让我们体验到诗歌的魅力。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亮点,也是这首诗最后的落脚点,也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在这一节中,作者巧妙地利用比兴的手法,达到了自然巧合的效果,只有巧合才显得自然,才不会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其实利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达到巧合并不是太难,难就难在在合的过程中要提升主题,既不能纯粹取巧,又不能拔得过高,诗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还要看到生活的影子,这样的感悟才会让人感觉是真实的,可信的,才能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共鸣。其实前面的起、承、转都是为合服务的,合的意思就是对前面事件的议论和感悟,诗人的功力往往在合的这个环节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前面的有效铺垫,我们可以看到,爱情是我们生活中最禁不住诱惑的事物,那么作者把爱情作为比兴的对象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谁都知道爱情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有了爱情之后,谁都会懂得苦心经营,但世间事往往不会尽如人意,我们苦心经营的事物往往又被我们失手,就像那块禁不住诱惑的玻璃一下,掉下悬崖,摔得粉碎。当然这只是无心之过,谁也不是故意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也是无奈的,所以这些无心之过也会时常发生,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时刻提高警惕,让警钟在我们耳边常鸣。作者通过这样虚实结合的处理,就把自己的感悟、经验和情感自然地融入到了自然的场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和对主题的诗意提升,让读者在品味和思索后受益并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