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何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但是,这样的解释不是有违思想是行为的基础了吗?
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此句明明白白是“知先行后”的意思。他知道“知”是行的基础,即便是下意识的行为也是有明确目标的行为,没有“知”的行就是无动机和无目的的行为,不是正常人的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知”上的,即“行是知之成”。
那么,知行为什么要合一呢?
阳明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个“功夫”就是一种纯粹依据思想的命令而作的行为,它要求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相一致,动机不能把目的当成手段,否则,就是虚伪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努力工作,完成工作是他的行为目的,但如果他的动机和目的不一致,不是完成工作,而是想要加以掩饰的“升官发财”,目的被动机当成手段,知和行就不一致了,这种行为就是虚伪的行为。
“知行合一”这种思想也是西方哲学的传统,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证明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对天敌一致强调“不能为了善而去善”;而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正反合”运动轨迹和“知行是一个功夫”如出一辙。
但是,同样的“知行合一”思想,为什么未在中国催生出五光十色的近代哲学思想和探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呢?为何反而被顾炎武等清初思想家诟病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呢?
我认为是因为两种“知行合一”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而造成的。
(四)东西方“知行合一”的差异
1.出发点的差异
(1)阳明“知行合一”的出发点是“心即理”
请注意,为什么不是“心是理”呢?
因为,如果“心是理”,那么“心”的范围小于“理”,“心”被包含于“理”中,还存在不被包括于“心”中的“理”。所以,“心即理”将“心”与“理”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共生的关系。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称心学为绝对主观唯心主义的原因。
(2)西方哲学“知行合一”的出发点是“心是理”
苏格拉底认为人要追求真理,不能求诸变幻无常的外部世界,而要返求于己,知识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柏拉图发挥老师的思想,认为知识在人心中,通过回忆即可获得;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外化万物的先决条件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可见,即使西方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知识在人的心中或者能够外化出自然界,但是,由于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之间的差距,人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人的认知范围永远小于世上的“理”,所以,“心是理”。
(3)出发点不同的后果
“心即理”与“心是理”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
“心即理”,那么人就不必求之于外,只须求心即可获“知”,人对于“理”失去敬畏之心,造成以后的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这是清初思想家痛批的一个重要现象。
“心是理”,人虽有认识“理”的能力,但人的认识结果总是与真实世界存在着差距,为了追求真理就要不断的学习、认识客观世界。
2.目标的差异
(1)阳明“知行合一”的目标是“致良知”
“良知”这个概念来自孟子的原话“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功效是“知善知恶”。王先生显然是把“良知”视为道德规范,即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缺失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与“心即理”的范围不可能一致。所以,对心学来讲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无从谈起。
此外,为了“致良知”,还需要“格物去恶”,王先生认为“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并立”,“格物去恶”亦成了“去人欲”。
(2)西方哲学“知行合一”的目标是“求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事物的最终本质是认识的目的;柏拉图的“回忆说”虽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他强调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获得理性的知识,“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是他的名言;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分为艺术、宗教、哲学三种形式,并在哲学中实现思维和客观存在的绝对统一。这样的绝对精神仍然是人的知识。
这种“求知识”的目标是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人自身的范围,与“心是理”是相一致的,人唯有学习、思考才能获得知识,并且永远无法“全知、全能”,足以使人对知识和自然界产生敬畏之心。
(3)目标不同的后果
“致良知”导致消极的人文精神,失去了科学精神。
王先生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是“良知”的载体,即“满街都是圣人”,如同吃饱的猪不会再因食物的诱惑回到猪圈,这种散沙般的“良知主体”根本无法建立知识的统一性,亦不可能在民众心中培养出坚定的信念。这就是清初思想家哀叹明朝人心思浮不敌区区十万清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致良知”看似以人为本,但是,“去人欲”意味着割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割去了人的自由精神,这种形式的以人为本,不是体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的积极的人文精神,而是一种“埋儿刻木”式的消极的人文精神和禁欲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评价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我们不能否认“知行合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精神,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其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性善论和封建主义的圣贤思想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阻碍了人类思想的进步。
我们不能忘记清初思想家对心学切肤之痛的评价,否则,于国于民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