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武藏野美术大学,原研哉学生
交流现场,小范围聊天。孙先生是个很淡然的人,89年生人,却散发着一股静静的味道。
分享的内容,很生活,很轨迹,刚开始,或许有点悬,不明所以。可是,当他拿出背后设计的论理时,被震惊了。原来设计可以做的那么细致,特别是前期调研和模型搭建部分。
日本设计,强的原因。或许秘密就在此,也是自己这次抽空去听讲的原因。很受启发,就像以往都知道这些事,不过如何做分析和提炼,却知之甚少。
如果,再做一次完整的毕业设计,或者大型个人案例。这套分析模型完全可以融入自己的宇宙系统。孙先生讲的过程,我窃以为是在诉说宇宙的构成。如何发现,如何发想,如何发散,如何重新将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宇宙搬离重构成新的摸样。
模样,就是设计最终的形态。
或许,说的还是有点悬。文字没办法完整表达日本最棒的研究院教授的究竟是什么?
斗胆,试着将分享提炼成几点。
日本设计交流
背景:武藏野美术大学,原研哉学生
- 无序,降低自己的主观性,将客观融入到作品中
- 我在想什么:我们是一个点,人生就是由很多点构造起来。(我为孙先生,第一人称)
- 日本设计大师在想什么:讲究作品背后的深度。追究为什么做这个?
- 作品承载的是什么:声音作为基础,每个音都有变化。声音接触的信息量比视觉要多得多。音量,音程,音响(大小),音质(触觉)。
最终作品的形态
五感设计,带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
这样的方块大概有60份,记录的是某个地区某一分钟发生的事情。
重点不是这些,是这七本论理。
透露个小细节,当时原研哉毕业设计并没有视觉部分,完全是一大摞设计论理。(论理为推演为什么这样设计的过程,是完整的系统,类似一个宇宙)
约莫翻看能有300页左右的样子,全部7本书籍的页数。
部分资料展开
以声音为视觉基础,如何构成视觉元素的推演节选。
挑选60个瞬间,放进论理部分推演形成的模型,完成视觉重构工作。
最后,
最大的启发是
最终呈现不一定是视觉冲击力很强,不过教授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极强的论理支撑。
前提是,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形成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单纯从分享者笔记本中,便能偷窥出其中的点滴。
via:感谢TurtleHill玳山的活动场地和孙思嘉的精彩分享
讲座资料: TurtleHill玳山–《角色:设计师与设计 展》
孙思嘉,平面设计师。
北京人,1989年生于中国上海。上海戏剧学院视觉传达系学士;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学硕士。师从板东孝明、原研哉研习设计学、设计理论演习。专力于[多感传达]之设计与实践;一心在[思索与记录]之往复循环。现居东京,求索、创作中。
受赏历:
2010-中国-靳埭强设计奖-未来设计师大奖
2011-中国-上海市优秀毕业设计奖-受赏
2014-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学-学科奖
2015-日本-青年设计师大赛(MITSUBISHI CHEMICAL-JUNIOR DESIGNER AWARD 2015)-全场大奖
2015-英国-「EAST-WEST Art award」艺术大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