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还在想着昨天那个“别人家孩子”的故事。
往常,父母说到别人家孩子的故事,通常是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优秀,说给自家孩子听,以示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少有父母自觉认为别人家那孩子的父母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反过来,当别人家孩子发生悲剧时,也大多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那么受不了挫折,很少有父母去深刻反思那个别人家孩子悲剧发生前漫长的心路历程!
当一个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真实深刻的爱时,他一定不会“冲动”极端,当日积月累的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爱时,当内心深处的灰暗阴霾越积越多时,孩子终有极限去爆发!
具体当时发生了什么,旁人已无法准确了解,但新闻里只言片语的描述已经勾勒出了母子之间的“事发”情绪冲突。
17岁的男孩已经是半个“成人”了,不知道男孩妈妈有没认真了解过“半个成人”时期的孩子们的基本心理状况,有没去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帮助孩子,主动学习成长?
我们大多数的父母没有“学做父母”的意识,凭着模糊感觉和自我认为“好”的方式去养育孩子,遇到冲突往往也是不分青红皂白以权威者姿态训、骂、打、或冷暴力。
“妈妈的啰嗦杀死了孩子”,有朋友感慨女人的啰嗦变成了凶器。
是这样吗?
可是,我们还听到的一句流行语是“最想念的是妈妈的啰嗦”,同样是啰嗦二字,可是结果却迥然不同!
为什么?
女人天生啰嗦,但是当你啰嗦时,你啰嗦的内容决定了你啰嗦的本质,也决定了你啰嗦对象可接受的心理状态。
当啰嗦的内容围绕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时,这种啰嗦传递的是“爱”和“温暖”,几乎没人抗拒。当啰嗦的内容围绕批评对方说的话做的事时,这种啰嗦传递的就是“烦”和“挫败”,几乎很少有人能受得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也绝对不可能放任自流的,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所说所做都要采用最合适自家孩子的有效方法,做智慧父母,必要时一定要走出去学习。
那个悲剧孩子的妈妈若懂得对于半大孩子的儿子,“倾听”比“啰嗦”重要,“理解”比“批评”重要,“接纳”比“纠正”重要,那么悲剧是不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