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一一词为引,试图理解我们的关系
专一,汉典释义是
(1)心思专注
《史记. 卷一三零. 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足赡万物。
(2)同心同意
《汉书. 卷四. 文帝纪》: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耶?
(3)专会,只会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待要著善财女与你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
中华传统文化里,专一是道家思想的体现。道家认为千千万万由一始,千千万万亦不敌于一。事无全好,也无全坏,专一而终最后可能收获满满。
英语文化里,专一取近义可翻 single-minded, undivided, concentrated。The basic definition is that single-minded。
专一是精神上的,是态度上的,也是原则上的。
这三者之间可以互相替换,但也有差异,体现在约束程度。
原则上的专一,是一种底线思维,如果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专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保持稳定地存在。可以说,做一件事,或进入一段感情,具有专一原则的个人,他一以贯之地专注在里面,不存在任何(指代上文的三个任何)“心意”上的摇摆。
态度的专一,较于原则上的专一,少了时间轨道的约束。像是一个专业、一份工作,我们抱着专一的态度,在某个特定领域“深耕”下去。然而,态度和变化是可以共存的。也就是说,心意发生了的“偏移”,可能因环境动态变化或毅力不足导致,但我们依旧保持着专一的态度,“拨乱反正”,重回本心。再就像思政常说的,坚守初心。人不可能不犯错,不走弯路,但只要不忘初心,也可以重回正轨。这是一种专一的态度。如果坚守初心是原则上的专一,我想没人能做到。
精神上的专一,它似乎比态度的约束效力更低,它区别于实在或物质,侧重点是脑中的意识。
专一的原则是纯粹的理想,是彻底的愿望,同样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就像统计学中的总体回归模型,微观经济学中的强式有效市场理论。但不管怎么说,专一的态度是可以一直拥有的。
加缪的《局外人》似乎可以解释专一在原则和态度上的区别。主人公默尔索无视社会伦理规则,坚持真实的自我,应约人性的号召,他专一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没有任何偏移,最终却难逃悲剧命运。这也是理想的专一原则遇上现实社会的不可抗力的悲剧。如果我们不像默尔索那样,让坚持专一的内容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