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东岳简介:
笔名子非鱼,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身心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察尘寰。
哲学——致虚、逻辑、诡辩
一、无用的哲思
哲学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离生活比较远,可能没有什么用。作者反思东方哲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现实了,太注重鼻子跟前的社会忧患和人为关怀,所以没有发展为“致虚”的思维逻辑。西方哲学用思维逻辑衍生出科学,经1840年的初次碰撞使东方浅用哲学所构造的文明戛然断落。
东方哲学的认知深度有问题且没有从身边生活走出来,缺乏多向求索与深向发掘。导致社会内能比较低,在与西方内能高的社会碰撞时、结果可想而知。
看似无用的哲学却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正如一个人的认知高度微小差异导致了后代因复利与累积效应而产生生活上的巨大反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双胞胎姐妹、因高考几分之差,一个上大学、一个进了街道毛巾厂当工人,等到看她们的孙子辈生活方式,肯定能看出巨大的反差。
但是作者还有另外一句话“内耗愈高结构状态愈动荡”,像中国的社会、从姊妹俩的孩子数量上的差别肯定能体现出来。城市压力大、养育孩子成本高,没有人敢像熟人或者家族社会那样拼命生孩子了。更引出“马尔萨斯的失误”,人口大爆炸问题现在基本上得到主流科学界认可,这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反倒是现在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需要解决的是人口老龄化、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问题。用现有的视角看待发展的问题,往往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哲学离生活很远,但是好的哲学家想一篮子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我看哲学书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受到自己的蒙骗。
二、理性逻辑方法谈
理性活动不外乎三种方式:逻辑推理和思辨、归纳法与演绎法。现在所有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籍都是基于这三种方式的使用或者使用的正确与谬误来展开探讨的。知性逻辑又有四大定律: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
面对生活中的认知问题,采取这样的思考方式,肯定能获得他人不一样的世界。都是面对明朝中期严重的社会问题,张居正提出“一条鞭法”来解决;海瑞想用复古的方式来解决。虽然他们都没有能阻挡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工作中这样的问题也多的很,有的人认为拿一份工资出一份力气,有的人却认为工作能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增长自己势能,他们差别随着时间累积得到的结果差距可想而知。
认知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说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是看你的头脑中能不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正常行事的能力。后半部分强调了行事能力的重要性,行动不存在灰色地带,只有“干”与“不干”之分,正像流行的那句话,有些人懂得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那是因为缺少行事的能力。
全书中有意思的地方非常多,作者提出了“代偿递弱”的理论,就如上图所画那样,你的生存方式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肯定会有思维盲端,也就产生遮蔽效应,从强化你的生存方式。
哲学思维对于我们认知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决定你的生存高度,但是这要与你果断的行事能力相结合,要不一切都停留在思维层面,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