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不麻烦,必生大麻烦
读程梅老师的教育案例——“烦”,还是不“烦”。我的心一直是揪着的。一直读到“还好,程丞没大碍,只是晕血和疲劳导致晕倒”时,心才稍稍放宽些。
作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学生的安全无时无刻不是提在嗓子眼上。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尤其是两位同学相撞,一个流鼻血不止,在来不及细致调查,情况不明的前提下,班主任又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打120就是解决问题最快的路径,通知家长赶到医院,也是必要的程序。因为,班主任只是代理监护人。真正的监护人是家长,对学生的安全,家长有知情权。通知家长赶到医院,虽然给家长带来了些许小麻烦,但是,规避了事态可能严重化所带来的更大麻烦。
当然,站在理性的角度讲,学生安全重于泰山,“生命至上”的思想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迫使我们要在学生安全管理上,形成一套长效机制,从而,更大化地规避风险,让我们的学生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严谨!
一、常见意外事故处理培训
学校经常聘请专职医生,对班主任进行医学专业知识培训。让老师们更多地了解一些常见医护常识,处理办法。如学生头痛发烧,如癫痫病发作,如阑尾炎发作,如流鼻血、骨折的紧急处理,等等。
了解这些疾病或受伤的基本状况,提高老师们的识别能力。现在的老师以年轻人居多,学习能力很强。稍加培训,就能掌握基本的病情,方便作出应急反应。现在,连考驾照中,都有车祸后如何运输伤员科目,何况与学生天天打交道的专职老师,掌握常用的医学知识,其实是工作技能的必需。
二、学生安全自护教育
人的一生就像一本存折,存折上额度上后面的零越多,代表储蓄的财富就越大。但是,如果没有最前面的“1”作保证,这个储蓄数字就失去了应有意义。这个“1”就是“生命安全。”
学校明文规定,全学期不少于三次以上有关“安全自护”的主题班会,全学期大型安全演练不得少于两次。如传染病预防,防火、防溺水、防地震、防煤气中毒等方面的主题教育与演练要常态化进行。以此不断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师生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护能力。
三、特异体质建档立卡
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奇形怪状的病情也是层出不穷。每一学期,学校会组织全校学生常规体检。本着“自我保护,家校双方各负其责”的原则。开学之初,学校会采集所有学生的健康状况信息,对特异体质学生(如梦游、先天性心脏病、癫痫、地中海贫血,等等)进行建档立卡。并针对性地提醒班主任、生活老师、学科老师(尤其是体育老师)对这部分同学在校期间特别(个性化)关照。
当然,也有极个别家长出于对子女隐私保护,隐情不报。学校则要与之签订相关协议。之所以建立这一套制度,是因为2017年,某高中一女生在校发现心脏急停,紧急送到医院后,不治而亡,家长闹到学校赔了60万元。后来,校方得知这个女孩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是,既没采集健康信息,也没签订免责协议。所以,意外发生后,只能任由家长校闹。这一做法,是校方汲取相关教训,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
四、医疗保险全面覆盖
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这两种保险做了全员覆盖。除此之外,由学校统一组织,85%以上的家长还自愿购买了“学平险”,这几份险种,极大的解决了意外事故,特大疾病的资金筹措,帮家长解决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虽说意外伤害谁都不愿意发生,但是,真正发生了,能把损失降临到最小化的,也只有事前保险。只有正当理赔,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意外事故应急预案
学校建立起《意外事故应急预案》,这套预案有一系列严密的操作流程,及时处理问题,应对风险。
(一)保护现场,快速判断
责任首问制。即事故的发现者为第一责任人。在校园内,无论哪一位教职员工,如发现有学生受伤,都有责任与义务保护现场,并针对目击状态快速作出判断,报告学校安全领导小组(部门负责人)。
(二)迅速处理,就近救治
部门负责人偕同班主任,将受伤学生送往就近医院及时救治。救治过程中,班主任向受伤学生家长(及第三方责任的家长)简要阐明情况,通知家长赶往医院,参与救治。
(三)填写事故申报单
救治完毕,班主任(或其他相关责任人,有时是当堂课的学科老师)当日填写《意外事故申报单),将事故经过填写清楚,报部门负责人备案,便于日后厘定安全事故责任,保存真实资料。
(四)保险理赔跟进
治疗结束后,按相关制度,走医保理赔流程,医保单位履行保险赔付义务。
这些流程看起来很繁琐,无论是当事人,或者家长或许感觉有些小麻烦在内。但是,正是这些小麻烦帮助我们合理地规避了相关风险,为受伤者争取了医治时间、空间,也保护了家校双方的正当权益。天下最完善的制度,往往是实行之初,处处给人带来不便的。越是严谨的工艺、流程,就会越繁琐、细致,让人感觉麻烦缠身。但是,为避免之后有可能产生的大麻烦,花一些时间与气力,对付、消灭小麻烦也是值得的。
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