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了电网热线,接线员说半小时师傅能到达现场。寒冬半夜的上海,接近0度的气温,又遇停电,真是狼狈不堪。本以为半夜报修效率会很低,没想到师傅真的在约定时间内到达了,并且用事先询问、准备好的新配件迅速置换了电箱内的老化配件,几分钟的操作后,家里重新恢复了光明与温暖。
看着拎着沉重维修包、穿着单薄工装服的维修师傅,丈夫的愧疚心理又升起来了。由于不抽烟,在家中找不到烟招待,他甚至想提供些点心或热水给师傅。而我阻止了他这一系列麻烦的“人情”操作,心里不为所动,在我看来这只是夜间值班员工的份内职责而已——处于这个岗位上总不能指望拿着固定工资、每晚都躺在值班室里睡大觉吧。丈夫却觉得这么晚喊人上门,算是额外工作,怪不好意思的——比我社会工作阅历久的丈夫居然有这种想法,也是出乎我意料的。
难道丈夫其实比我更古道热肠,而我已经变得冷漠世故了吗?但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未来夜间值班的维修工人都被替换成了机器人,机器人们在寒冷的冬夜赶来维修,这似乎就会更容易被人接受了吗?亦或者,晚上设置禁止报修的时段,让工作时间和环境更人性化的同时却换来削减人员的代价,这就会更合理了吗?除却这些分歧,每当这种时刻,我和丈夫一致的想法却是庆幸身在国内,能享受到免费的公共福利。如果身处国外,就算是住在富人区的大别墅里,遇到这种情况也只能支付高昂的时薪来换取维修服务吧?更别提普通人了,大概就只能凑合一下在黑暗寒冷中度过这一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