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份的家长会上,班里的老师们轮番上阵交代了本学期的重点教授内容,其中包括本学期新开的小提琴课。
孩子上的这个幼儿园是私立,在学业上抓的很紧,从幼小班开始就布置家庭作业,包括数学,口头作文等等。
为此,我很是困惑。
有些人认为孩子小时候就应该以玩为主,没必要早早就把她箍住学习;
而有些人则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很小时就上早教班,稍大些就开始给他报很多兴趣培训班。
挣扎的这几年,也没太想明白,只能是随波逐流地配合幼儿园的学业安排,有时候偷偷懒,没把作业看的太重。
但是听了小提琴老师上台给我们家长讲的话,我重新陷入了思考。
这个老师很有趣。一开始,她用风趣的语言介绍了小提琴的基本使用方法,并且惟妙惟肖的模仿孩子们为了逃避练琴的一系列的表情包,把我们逗得哈哈笑。
其实她对待孩子们是很严厉的,以至于有些孩子见了她公然对她说“你怎么又来了”“你怎么还不走”之类。
说了学小提琴的苦,又说了她的严厉,在她的观念里,似乎就是说严师出高徒,强调在学业上就应该“严”字把关。
她说自己的老师就是个严师,现在小有成就,也应该是这位严师的功劳。
她顺便给我们说了她的一个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练琴很是刻苦,每天都要练上几个小时。有一回有两三天没练琴,好像是有什么考试,就非常内疚。而在对自己的要求上也非常严苛,容不得别人说他一句不好,只要他哪个地方不好,就会流眼泪,而且下回绝不再犯。
这个老师说,他这样的孩子绝对是要好好培养的,因为很刻苦,很有上进心。
听到这里,我隐约觉得有点不太对劲。
我能说他是玻璃心吗?容不得别人说他一点不好,会流眼泪,明明就是太过于重视结果。
人这一生哪里会一帆风顺,沟沟坎坎,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这是坚强。
上进是好的,但是他气性那么大,又怎么能以轻松的状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在他能力范围内的可以努力些解决,如果坑大一些,跳不过去怎么办,岂不是要被逼到绝境。
孩子们的玻璃心莫不是这高压压出来的?他们只教给孩子们怎么从坑上跳过去,怎么避免陷入坑里,一味要结果,追效果,却很少告诉他们,如果掉进坑里,怎么从坑里爬出来,爬出来又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
最有名的朗朗的父亲,董卿的父亲,以及所有的虎妈狼爸们,都在用严厉和高压作为教育的唯一准则。而他们的教育成果好似更说明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正确。
但是在一些采访节目中,这些通过严厉教育走向成功的名人们无不感谢父母的栽培,感谢他们的坚持使他们走到了如今的地位。
孩子是缺乏自控力的,而且由于自身发育的局限也不可能对未来有更多的规划,他们更倾向于眼前而不是延迟满足。
我们都知道学习苦,所有的成长都是不舒服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去管理,孩子极有可能无法坚持。
当年苦于读书,当妈妈同意我不用再念高中时,我是十分感谢她的,但却成了我这辈子的遗憾。就像她小时候没有箍住我学一门特长一样,我现在虽然恨自己没有坚持,但是对妈妈也有些埋怨。
但妈妈却说我当时那么反感学习,万一把你逼急了,你跳楼了怎么办。不是有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琴,结果把自己的指头给切了。
说的在理,却仍然执着的认为妈妈没有尽到她的责任。
如果我不箍住孩子去学,她将来长大了会不会也怨我。
这位老师说,往往没有坚持下来的最先都是家长,因为当孩子说苦说累时,家长被弄得烦心,甩一句“随你便吧,爱练不练”,以后就真不管了,那孩子肯定也就不练了。
难为的是家长,严厉呵斥也不是,随心放任也不行,中间这个度很难把握。
有没有一种教育,可以让孩子快乐,又可以让她爱上学习,能够持之以恒?
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又是有什么样的内驱力推动他们,让他们如此刻苦努力。
河北18岁的王心仪被北大录取,她曾以一篇《感谢贫穷》走红网络。那么,贫穷是否是让一个人有很大动力的原因?
去年操着一句“寒门再难出贵子”论调的文科状元言犹在耳,那时还觉得说得有道理,孩子的见识最重要,如今又被打脸了。
孩子的教育无法炮制,孩子的命运无法掌控,看来作为家长的我所能做的,只是尽我所能给她创造好的教育环境,能逼就逼一把。
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根据孩子因材施教,宽松与严厉并行,在探索中摸索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大概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