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老师曾对我说:“我们女人一定要读历史,尤其是十几岁的女孩子。”
我很认真的记住了这句话。由于肚子里没有装过那么多的历史,没有她的那般阅历,我听的尽管很认真,也努力的理解,但不一定能真切的明白和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不过,从那以后,我就带着这句话去生活。也开始学习历史。
历史的海洋那么浩瀚,我如沧海一粟,不知从何生根。好在我家老周喜爱书,文史哲、社会科学他啥都看,有他在身边指引,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回九江以后,见缝插针的读书,读了《苏菲的日记》、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杨照的《史记的读法》,也一直断断续续的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冯学成的《禅说庄子》,现在正开始读《易中天中华史》;借做饭和散步的时间听了《平凡的世界》、《我心归处是敦煌》,现在在听《傅雷家书》。
昨天老周下班回来,又捧着一箱子的新书回来,有讲《史记》的,有讲南北朝的,还有讲量子力学的。都是好书,找时间来读。
之前我的读书是有惰性的,在读到历史类书籍时,由于大量的人物信息,加上庞大的时间网格,读起来特别费劲,一感到费劲就不愿意往下读了。特别还有生僻字,好几个不认识读起来就特没劲。
现在,为了克服生僻字给我带来的绊脚石,我会随书夹一张纸,对折成四份,不会的字就立即用笔记下来,看完书马上标注上读音,夹在书里,或是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有空就瞄一眼。当那些思绪乱飘的时刻就拿起来读一下,效果很好。记起来也不累。平常我和波罗蜜一起读古诗,用的也是这个办法,把古诗抄在对折成四份的A4纸上,每张纸可以抄四首诗,早上洗漱或是运动前后,读一读,记几遍,每天不用几分钟,我们很快就要把小学古诗70首背完了。现在波罗蜜开始吹笛子,学习乐器,其实最难的是坚持接触,一定每天都要摸一下。波罗蜜吹笛子也是这个办法,时间不要长,每天拿起来吹几下,成效也很显著。这个日积硅步的练习其实也是跟随文冰老师习得的,她的意志力真叫我佩服。
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还是该先把老祖宗的事情搞清楚。杨照老师的《史记的读法》深入浅出,带给我全新的阅读认知,加之茶余饭后老周和和茗妤愿意听我生涩的复述,陪我聊史记中的人物,我终于不要再把“刘邦”说成“刘备”了。接下来,一定要读《史记》的原文,一直记得范老师说《史记》要背下来。这是方向,我慢慢地朝着这个方向走。
这些天我的心有一部分似乎被莫高窟收走了,有一部分去了樊锦诗奶奶那里。听了樊锦诗奶奶的自述《我心归处是敦煌》,被那个时代的学者的精神深深感染。文字版的书还想再读一遍,里面有些话想要记摘抄下来。
好想去敦煌啊!心里有这个声音的时候,自己只是自嘲了一下:“唷!又开始打妄想了!”
可是,这个声音越来越坚定,竟然不小心从嘴巴里溜了出来,跟老周商量起来:“好想去敦煌啊!”
“去吧!”他说。
“嗯?你支持?”
“嗯,去吧,买些茶饼带给樊老师!”
“啊?见樊老师?”我有点兴奋,有点怀疑他是不是在跟我开玩笑。我当然想去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但是,就算她平易近人愿意见我,而我,除了打招呼寒暄之后能聊些啥啊!知道的太少了啊!
不过既然得到了老周的支持,那就去!
开始做功课吧!
波罗蜜是我同行的伙伴,所以这次的主题应该是历史、佛教故事、有关诗歌和绘画。
目前想到的是这样,也许随着功课的深入会有新的思路。也欢迎看到此文的朋友给我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