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内心世界的呈现——本来是一个对我非常有吸引力的内容,在报名之前主办方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线上调查,对于精神状况不稳定或处于疾病当中的观众不建议观看。当然最后的结果,我不确定是因为大部分应该感同身受的观众被过滤掉了还是因为主办方高估了演出的感染力,只能说,emmmmmmmmm...
两个病人作为男女主在里面果然是演得最好的了。
男医生开场,每句话结尾两个字都绷不住,后排完全听不到声音,云山雾罩的开始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然而此时的我还一无所知。
女病人全程状态在线,愤怒与歇斯底里还是具有感染力的然而却没有来由。可能是我真的无法对这种精神障碍感同身受,在爆发点突如其来的嘶吼让我心惊胆颤,回想自己抑郁的时候觉得自己咋没人家这么大能量呢。
男病人低缓的叙述则带着一丝安抚,让本来就缺觉的我很想享受这一次睡眠,即便他满口都是对世界的异化想象和懊丧心情。直到粗口的出现才挽回了一丢丢气势,这种重点词语重点关注的表现形式并不合我胃口,结果后来我发现这个可能是整个剧组的风格——男医生后期和女病人稍稍显露了一点点的——把全身的力量灌注在了和谐词语上,仿佛国骂之流成了情绪的唯一出口,也就难怪为什么容易心塞了,大概是口子太小,堵住了。(另外那句“终于把这冗长的、令人作呕的故事讲完了”仿佛也为故事做了注脚,当然要把令人作呕去掉,毕竟,只算是冗长。)
女医生的出场在我看来打破了一丝僵局——她仿佛一个反派降临。在问诊过程中莫名的长时间的停顿和不停敲打笔帽的节奏,真的很想让我问一句"敲敲敲,敲什么敲",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焦虑。“也许这是女医生也身陷精神囹圄的暗示”,这样的想法支撑着我直到女医生下次出场终于还是阵亡了。女医生对女病人的询问带着机械性的冷漠,没有温度也没有焦虑。如果说前后是两个不同的医生,也许呈现了两个很好的典型,但作为同一个人物你是做了自我治疗还是收到天命启示或者单纯的对症下菜碟?
还有一个共同的状况。在大段的独白里,长句子成为了一个难点,气息的使用和情绪的递进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最不让我喜欢的就是前半场的男病人,他的重读总能出乎我的意料,比如,排比的句子里把形容词的部分一带而过,把每一句都重复出现的名词狠狠加重,排山倒海的气势仿佛在展示一段刚刚学成的贯口,让我如同在自助之后听了一段报菜名。另一个点在于要求快速的台词,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清晰度来成全语速,尤其在多人重叠的部分容易出现含混不清,比如,歌队对于女病人病征和用药的说明,叠加之后就是满场的嗡嗡作响,谁在你心里放冷枪。
不过下半场的男病人在窒息表演(这里窒息是个名词不是形容词)后,可能是因为嗓子哑了,接下来的独白成为了听起来最舒服的一段(可惜也没太绷到最后)。
由于位置所限,我反而看到了很多由于光影造成的舞台效果。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女主自嘲地走向镜子中的自己时,幕布上出现了一个仿佛投缳后垂头的身影,有一种震撼感。
男医生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一次小爆发也道出了一个医生面对拯救病人这个艰难使命的时候的痛苦。说实话如果全篇故事的重点放在这条线上,我应该会更有兴趣。自残自虐我暂时没做过,然而我面对过这样的人。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回来的路上听到旁边的人吐槽说没什么情节,反而是一堆听起来很绝望的词句。只能说一堆令人绝望的词句没能制造出一种令人绝望的氛围也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啊。看到出来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的设计,然而由于台词听不清造成感染力和可理解性打折,剧本又是情绪大于内容(病人全程在发病期,没有引子,没有收束,一直到结尾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结果这个句号划的像逗号,全场愣住了三秒),故事性太弱(所以我喜欢男医生后期那条线,是能够窥见因果和前后发展的),结果就是……
可能这剧真的太深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