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而且中毒不浅。从小到大,知识都有一个孪生兄弟,那就是“有没有用”。我们描述一个知识都习惯了表述为“有用的知识”、“没用的知识”。比如,诗词歌赋总是被人误解为文人墨客的专利,干实事的人可别玩弄这些虚的,一旦粘上了容易侵蚀作风。包括,前段时间万老师向熊老师抛出的三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就是传统知识在现代科学面前“玩啥虚的啊”,折射出现代科学对传统知识的藐视。熊老师以退为进,呵呵一过,我就不能自娱自乐?但多少还是看到胖乎乎的熊老师冒着虚汗。其实,这个问题如果是李笑来老师来回答,会把万老师灭的体无完肤。
要正确理解知识,首先我们定义什么是知识。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从这个定义中,我们理解了知识需要加入一个纬度,那就是“时间”。任何指导做出更好决策的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基础概念构成,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一代又一代基因记忆遗传的结果。就说欧洲工业革命,它开启了西方现代科学的大门。然而追溯历史可以看到,奥斯曼帝国统治延伸至地中海,穆斯林世界就把思想和技术的种子也洒在这片土壤上。1405年郑和下西洋,虽然未直接抵达欧洲,但一路传播的东方文化和技术也间接的传入欧洲。更不用说四大发明本质性的推动了欧洲的航海技术、印刷技术以及军事研究。这其中也少不了大量非洲农奴以及美洲人口在欧洲的深透,也直接的影响了工匠技术的发展。可见欧洲的现代科学技术同样也是全球知识纵横交织、迭代累加的产物。无非现代科学最早在欧洲开花结果。白岩松有一番话对知识的演变、叠加概括的更为形象。有一位记者采访白岩松时问到:“白老师,哪一本书的思想造就了今天的你?”白岩松回答:“每一书就是一股细流,最终汇集成知识的海洋,你无法说明哪一股支流更重要”。因此,大家容易掉进的大坑就是对知识理解的“时点化”,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知识的演化和叠加。
第二个知识的理解是长期。乔布斯的苹果帝国将手机带入了智能时代,同时也把手机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但是,谁也想不到,正是乔布斯在里德大学不经意之间学习书法的经历,造就了今天苹果的艺术设计思路。如果我们局限在“立刻、马上”来评价知识有没有用,那么乔布斯大学的书法课简直就是荒唐的知识,那又何来今天苹果的产品价值?因此,评价一个知识是否有效,应当建立在长期的纬度上。一旦加上这样的纬度,很多答案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比如,你再回想下那些娱乐八卦信息,长期给你带来了什么效果?没有吧,就比如垃圾食品一样,对于你的成长没有任何营养。比如,大学学习的英语和计算机,一旦毕业拿到证书,这些知识也就打上了“没有用的知识”的印记。事实呢,英语和计算机不仅仅是有用的知识,更是具备很强繁衍能力的知识。他们是打开无数知识大门的钥匙,没有他们你就理解不了世界前沿的讯息,你更理解不了大数据的原理。
正是因为理解了知识的正确定义,我们看到的风景就全然不同了。即使今天身处金融行业,但《世界通史》你要学习,它让你找寻到人类演变的每个进程,更为透彻的看到人性的本源。你要学习《物种起源》,它让你洞察到营销个体的生物性,更进一步设计出风险控制的技术,包括亲情担保不就是道义担保,他就是动物性的体现。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在时间的纬度中,从无用到有用,从偏门到核心。
既然梳理出了知识的概念,那么对于日常生活有何改变?首先,你会确定“莫问前程但行好事”的理念。年初,我针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梳理出了“地理、心理学、古文观止、金融学、管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七大版块,但是慢慢的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比如地理学,有何必要呢?于是,又有一个月没有阅读地理学的知识了,并且心里也理直气壮的为自己的懈怠填塞理由。今天重新梳理了知识的定义,又让我重新建立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我相信,今天对它的浇灌,来日定当结出硕大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