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来自前两天看的一本书,作者的原话是:“我们可以活多久并没有限制,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能多快掌握和接受关于衰老的新观念。”
这句话出自一位70多岁的女士,她让我觉得很振奋,也很欣喜。今天,我们思考和相信的东西,将会创造我们的明天。
这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而是信念的力量,并且,还有科学依据。昨天的学习资料里,听了生物老师讲体育课,主题是“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开篇第一节的主题,是活到120岁。
当然,想浪到120岁,首先就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新时代的80后指的是80岁后仍然有8块腹肌的人。60岁的时候达到体能的最高峰。人发育的终点,就是衰老的起点。
于是,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要把60岁定义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中年。
这不算奇迹,也不是偶然。全基因组测序,可以检测出个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各种疾病的风险,而有规律的运动习惯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各种疾病症状、降低患病风险。
虽说先天的基因决定了很多没法改变的事情,但是后天的环境以及人为的干预,可以极大地改善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作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加上人类社会的各项措施,延长预期寿命,改善身体状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
关于身体健康,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心肺能力。心肺能力差的人,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而每3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说,心肺能力的强度,决定了生命的长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放在这里,真的不虚假。
由此,我开始真正理解,为什么说“如果你是个好人,要活得久一点”,为什么说“世界是我的,也是你的,归根到底,是那些活得久的”。从未如此深切地体会,好好地活得久,对于长远的人生来说,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种活得久,不是躺在病床上靠药品营养液维持的时间之久,而是健康地、体面地活得久,不麻烦别人、不折腾自己的活得久。
发现跳绳、快走、跑步,练出来的才是一切运动的基础之后;
发现自己一口气爬楼梯到8楼竟然有点喘之后;
想起以前爬楼梯,台阶2级2级地蹦,停下来脸不红心不跳之后;
我觉得,提升心肺能力迫在眉睫,加强锻炼必须马上开始。
我不想像之前一样追求体脂率、马甲线、四块腹肌,不想逼迫自己在某个时间点做到某件事。
我想在每一天的奔跑中、行走中,去感受呼吸、心跳,去锻炼跳动不息的心脏,去拉伸每一块肌肉。我想,在奔跑中建立自己的秩序,听到内心的声音,养成一生的习惯。
我可以活多久?我想活多久?我要怎样活得久?这是一系列靠科学运动与持续行动去解答的问题,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