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谈宝钗的“冷”,上一篇我们已经谈到,宝钗的“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生性冷淡,她行为做事大方得体,也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誉,但她的很多行为基本上都离不开为目标实现的努力。她来到京城,依附于贾府,本身就是身兼使命的。
上一篇中我们还谈到,宝钗的“冷”并不是冷酷无情,可能有的读者并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重要的理由就是宝钗在金钏之死和尤三姐之死事件上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宝钗在这两件事上是不是真的冷酷无情。
1
第三十二回,宝玉趁着王夫人午睡调戏金钏,和她说一些亲密的话,王夫人醒来不说教训自己的儿子,反倒是打了金钏一个打耳光,还气势汹汹地把金钏赶出了贾府。金钏被赶出去之后就跳井自杀了,或许有读者不理解,不就是被辞退了吗,至于这么做吗?其实不然,在古代,女孩子的出路本来就少,而且名誉对她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今金钏以“勾引主子”的名义赶出主家,金钏就算是嫁人也难免遭人嫌弃,所以她跳井自杀了。可以说金钏的死,王夫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王夫人自己也感觉是自己的罪过。
宝钗进来,王夫人说:“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叹道:“怎么好好的投井了?这也奇了。”宝钗从大观园来,早已听说了金钏的死,也明知金钏的死因,却故意这么说。王夫人撒了个谎:“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回来,谁知道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宝钗明知王夫人在撒谎,却依然站在王夫人这边,帮助王夫人开脱,说金钏多半可能是失了脚掉下去的,说金钏“纵然有这样大的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在宝钗这里却不为可惜。她进一步宽慰王夫人:“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的确让人感受到宝钗内心的冷与硬,商人出身的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银子解决问题,银子打发了就毫无愧疚之心了。
王夫人提到已经赏了五十两银子,并要拿两套新衣服给她装裹。眼下没有现成的衣服,只有为林妹妹过生日的两套,怕林妹妹忌讳,不能用,现在让裁缝赶着做两套。宝钗立即表示自己有现成的两套新衣服,愿意拿出来给金钏装裹,一下子解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
曹雪芹在写宝钗的冷时,同时也展现出她的大度得体。她金钏之死的态度的确冷漠无情,但是她建议王夫人多赏银子,并拿出自己的两套新衣服给金钏装裹,这对死者以及死者家属来说又不能不说是一种仁义。站在死者家属的立场上,肯定也希望得到更多的银子作为补偿和安慰,因为他们毕竟还要生存下去啊。宝钗虽然没有像宝玉那样为金钏的死痛心疾首,但是她却让金钏的母亲得到实际的利益。
宝钗在金钏之死这件事上的做法,一方面是因为她本身生性冷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目标的实现,她必然要为王夫人排忧解难。作者总是这样把宝钗的冷与她做事的得体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她的冷,但对这个人物又恨不起来。
2
第六十七回,尤三姐自杀,柳湘莲不知去向,就连薛姨妈都忍不住叹息。宝钗从园里过来,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柳湘莲也不知往哪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
宝钗是什么态度呢?她听了并不在意。说道:“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的。前日妈妈们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一个如花的生命死了,在宝钗这里连伤感叹息都没有,她的冷淡真的是异于常人了。
但是如果作者仅仅这样写,只写出宝钗冷淡、冷漠的一面,那么这个角色也不会有那么大的魅力了。宝钗的冷漠和冷淡中也透着理智,她懂得什么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什么事情是无力回天、人力无法改变的。尤三姐与柳湘莲,一个死了,一个走了,再怎么叹息伤感也于事无补,也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活着的人依然活着,留下来的人依然面临生存问题,这些事情琐碎,但必须去做。
宝钗紧接着就说道:“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宝钗真的冷酷无情吗?她在尤三姐之死的事情上表现得那么冷漠,但她却又心系着伙计们的辛苦,该犒劳的要犒劳,该酬谢的要酬谢。在宝钗这里,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她不会为尤三姐的思伤感叹息,却心挂着伙计们,作为一个贵族小姐,这样的品质也是难得的。而且这件事和贾府没有任何关系,也和她实现金玉良缘的目标没有任何联系,可见,宝钗的确是心系公司员工的民生问题,方方面面的事情她都想得周到。她在贾府之所以表现得那么出色,做事周到得体,可能也是因为她原本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是她自从父亲去世之后历练出来的。
3
在第五十六回中,探春管家时在大观园中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一年就可以省下四百两银子。宝钗却进行了一番小惠全大体,不建议将这些钱归账,而是建议谁领了一项有收益的事情,同时也承担一宗事,园中的各项支出都被各自承担了,自然也就省了账上的钱。钱不入官中,承担这些事项的人自然也会从中获得一些盈余。事实上,宝钗就是要让利于民。外头账上每年少支出四百两银子,不那么艰难了,而里面的人也得些小补。
不仅那些有头脸领到事情的人获得了利益,宝钗还能想到那些最底层的人。“一年除了这些,他每人不论有余无余,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他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雪大雨,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事。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粘带些的。”
宝钗不仅让探春让利于众人,又让管事的众婆子让出一些小利来分与比她们身份更低干粗使活的妈妈们。有人说,宝钗为了实现目标趁着管家之机收买人心。可是,作为一个贵族小姐,她连园子里最低等、最底层、最不起眼的老妈妈们都看在眼里,这种品质真的是非常难能可贵。如果做家族事业的管理人,宝钗无疑是非常优秀的。
总之,宝钗生性冷淡,生死在她口中也是极淡的。作者在写她的冷淡同时却不忘表现她的大度得体,她的做事周到。在管理家族事务上,连最底层的人她也能考虑得到,作为家族事业的管理人,她的理智周到和大度得体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品质。她不是一个热心多情的人,但却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