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音乐这个话题,好像话匣子被打开。但真的说起来,却不知从哪里开头。
不过,既然要聊“最喜爱”的歌手,那咱就集中火力侃侃这个吧。
“最喜爱”之我见
“最”这个词,我向来很少用,比如“最喜爱的歌手”、“最喜爱的演员”……私以为,能担当起“最”这个称呼的,必定有不同凡响之处,不能轻易将这个头衔、这份感情送出。
对很多妹子而言,我就是“最喜欢”鹿晗、“最喜欢”吴亦凡。这也没啥不对,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所以,用“最”来形容,那必定是他们击中了你心底某些地方。
从小到大,我喜欢的歌手掰着指头都数不过来了。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典型的,以至于很难挑出一个最喜欢的。此外,对我而言,真要成为最佳偶像,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歌唱得好。如果人品很糟糕,那绝对配不起“最”这个字眼。这算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所以多数时候,我对歌手们的背景做不到如数家珍。他们的作品和私生活,我会撇的比较开。汪峰被大家形容为“皮裤男”,我依然觉得他的音乐不错(与“最”无关);宋胖子吸毒,我也依然喜欢听《安河桥》、《茉莉安》。这些傍身加持的东西,本该就与音乐无关。
下面开始言归正传,聊聊这些年我“最喜欢”的那些歌手们。
或许,他们就是你的最爱,是属于我们90后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初逢音乐,便已爱上
上世纪90年代打工潮的兴起,让流行乐的风潮刮入内地。身处内陆小城的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严格意义上的流行音乐。那会儿,不少亲戚、熟人去往广东打工。他们向候鸟一样,每年来回迁徙。而每逢假期归来,总会捎带回一摞摞光碟,有新出的电影、电视剧。当然,也少不了歌碟。一盘光碟、一个DVD、一个卡拉OK,就是一场小小的音乐会。那会儿没有胆怯,也不会害羞,拿起话筒就可以high半天。
与DVD相伴流行的,还有收音机、磁带。一盘磁带,来来回回听很多遍。一面听完,翻过来继续听。偶尔收音机太过调皮,出现故障,磁带就被卡的到处都是。要想解决,只能耐心地一点点扯。还不能太用力了,不然整盒带子基本上就废掉了。假如实在断掉了,就得拿透明胶小心翼翼地粘上了,以期能凑合着用下去。
自然,那会儿最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刘德华、任贤齐、陈慧琳这一代歌手……小小年纪的我们,嘴里跟着哼深情不悔,却压根没领悟到歌词究竟有啥含义。于是,在“桔子香水”的氤氲中、在《伤心太平洋》、《记事本》的“靡靡”歌声中,我们度过了最纯真的小学时光。
致90后:那些你痴迷过的人
中学时期,仿佛“轰”的一下,音乐世界的大门被洞开,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90后的孩子,一定忘不了那时的周杰伦、王力宏、张韶涵、潘玮珀、蔡依林、林俊杰,也忘不了五月天、FIR、SHE……他们,是我们青春时期的记忆。那时的他们,都很青涩;那时的歌曲,也没那么纷繁缭乱。而我们听着听着,慢慢就长大了。
走在大街上,到处都在播放《东风破》、《七里香》、《不得不爱》、《江南》。课间休息,话题都是mv里的女主是谁谁谁、谁谁好帅啊……
那时,最流行的莫过于MP3了。但对乡下孩子来说,这个仍然弥足珍贵。哪位同学要是有,便是大家眼里的香饽饽,东西在班里借来借去也是常事。相比之下,复读机、磁带仍是听音乐的主流选择。
此外,课间、午休过后,校广播台的音乐也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一到点儿,教室外面的围栏上密密的趴满了人,就等音乐响起。“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听了那么多年,这些歌早已是信手拈来,怎样都不会忘词。他们是我们很多人青春时期的偶像,或许也是一辈子的偶像。
十年许嵩,难凉热血
如今,圈内时不时就会刮起中国风浪潮。无论是古典、仙侠、魔幻风,还是时不时因古装热剧走火的主题曲,都少不了它的影子。我们的高中时代,除了火遍大江南北的《青花瓷》,提到中国风,恐怕大家最先想起的就是音乐才子--许嵩。
记得曾经某个周末,因寒冷蜷缩在宿舍的被窝里,我第一次听到《断桥残雪》。不是原唱,是好友的清唱。一遍遍地,她教会我这首歌。起初,或许是没伴奏,并不觉得那么有味道。直到听到原唱,才感觉风格上别有一番特色。慢慢地,陆续听到《庐州月》、《清明雨上》、《如果当时》,才开始了解许嵩。在他的词里,到处勾勒着江南夜色、小桥屋檐、断桥残雪、远方曲笛、飘零落雪。光是看歌词,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悠扬的古风图。再配上音乐,真忍不住被带入其中了。而那个“全能才子”,便是vae。
有人说“十年许嵩,难凉热血”,大概是对他最真挚的告白吧。
越过山丘,初尝人生
林夕说过:我自己的感情的际遇和故事都写给杨千嬅,这些经历总结提炼成智慧后就由王菲来唱,其中的道理让陈奕迅来诠释,最后无法诠释的凄美都写给黄耀明。
步入大学,听歌的心理轨迹又发生了变化。或许是更成熟了,听歌的风格也就更加凝厚,相比以前也更加多元。我们不再沉醉于单纯的曲调,而是醉心于歌词。透过它们,去品味喜悦苦涩,去探索他们的经历,去领悟某些人生道理。
在大学之前,听陈奕迅仅止于《十年》、《爱情转移》,听歌上很难一个人深挖到底,粤语歌也听得不多。那会儿,大家习惯于去KTV,一堆人聚在一起,唱着自己喜欢的歌。后来,每次去K歌,班上一个男生都会唱陈奕迅,而且是只唱他的歌。当时很纳闷,问原因,他说他平时只听陈奕迅的歌。好奇之下,就想了解这到底是怎样一种魔力。
后来逐渐发现,大学里,男生基本上都喜欢陈奕迅。带着这份探秘心理,就开始听他的歌,从《K歌之王》、《浮夸》到《苦瓜》、《一生中最爱》再到《落花流水》,便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明白,他为何能担起众多粉丝们的执爱了。而对于王菲、李宗盛,也是就这么一首一首听下去。
那一时期,一干小天后们也是我心中的偶像。梁静茹、范玮琪、Hebe、孙燕姿、蔡健雅、莫文蔚……在听歌曲风上,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执着于某一种风格。流行的、摇滚的、嘻哈的……基本都会收入囊中。
经常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听到某首歌特别好听,就会用听歌识曲去识别,然后加到自己的歌单中;实在辨识不出的,就会记下其中的一两句歌词去网上搜索,总能得到个答案。大学里听的音乐,就是多元+纵深。
民谣路上,从不寂寞
注意到民谣,最早始于那首火遍大街小巷的《董小姐》。有故事、有低吟浅唱、有手鼓笛声,民谣就是这样的一股清流。在此之前,我们听惯了钢琴、架子鼓的声音和重金属乐器的混响。第一次听到民谣,诧异于音乐还可以玩的这么自由、畅快。清脆带节奏感的手鼓声、山谷里的流水声,纯净的清唱,让我觉得全身心放松。
后来慢慢知道,民谣不止董小姐;后来,慢慢听起宋冬野、李志、好妹妹、赵雷、陈粒、谢春花……看他们纯真、看他们咆哮、看他们伤感、看他们孑孓傲立。听民谣的人越来越多,民谣也变得越来越大众,而非“小众“。《成都》火遍大街小巷的时候,有人曾写了这篇文章,叫《赵雷:想要你火,又害怕你火》。现在,便很能体会这种感觉。害怕这些歌手受不到关注,穷困潦倒,慢慢遁于无形;又害怕他们越来越火,民谣失了初心,而变得烂大街。
但真正爱过它们的人,是不会轻易丢弃的。
说“最喜爱”的歌手,扯了一大堆,也没说出个“最”。实在,太难抉择。他们中的很多,当年爱着,以后依然会爱着。对音乐的这份热情,也会一直保持下去。虽然这条心理路上,有转弯、有汇聚、有重拾,但仍旧会坚定的延续下去……希望,执爱音乐的你们,都是一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