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
作业:慈就是坤卦,就是坤道,就是地,就是厚德载物,你如何认为慈是俭的基础,是道的体现,与其他两个原则相辅相成,并且只要有了慈,就可以自然推演出俭与不敢为天下先?试以自己的生活工作感悟之。
我看到过这么一则故事,说是有一年冬天,农场里的一头牛跑到农夫家,被农夫给杀了。农场主得知后带上一随从要去理论。当时天气很冷,他们瑟瑟缩缩到了农夫家。农夫家里很穷,农夫妻子和五个孩子在家,他们根本不知农场主的来意,见有客人来,又是为他们生火取暖,又是给他们倒茶。一会儿农夫回来了,他赶紧让妻子做饭招待客人。
吃过晚饭,见天色已晚,农夫又留两人过夜,直到第二天吃过早饭才目送他们回家。随从不解地问农场主说,本以为农场主因农夫杀牛之事向他们兴师问罪,可是结果却只字未提。农场主说了两句非常有道理的话!他说:“第一、我实际上并没有白白丢掉一头牛,因为我换到了一点人情味。第二、世界上的牛何止千万,而人情味却很稀少。”
这则故事正说明,“慈”能够化解纷争,减少灾难,能够带来一片祥和;慈能够“以柔克刚”。
慈是什么?慈是仁爱,是佛教里说的慈悲。慈,是有一个馒头自己舍不得吃,留给别人吃。有了“慈爱”之心,就能够以“百姓之心为心”,把百姓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慈,是你虽然富有,但是你还是保持恒常的简朴的生活,因为你内心里想的是,还有很多人的生活处于低标准。因此你要降低自己的标准去利益众生。慈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回顾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父母以“慈爱之心”养育成人,可是我们所回报给父母的“慈”,却有缩水的成份。我们回报给父母的,那就叫“孝”。我们能够按照“孝”的四个标准回馈给父母吗?
“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之慧。”通常情况下,我们能够做到对父母哪一个层面的“慈”呢? 事实证明,能够做到第一个层面“孝养父母之身”就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有的连第一个层面都做不到,尤其是农村,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有之;只顾打工挣钱,把老人放在家里不问不管的有之。做子女的竟忘记了老人需要赡养。
据媒体调查有这样的数据,大学生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没能力养老,还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大学生是啃老族。由此可见,在现在的孩子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孝”、“慈”可言。
父母慈爱子女,这应该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不是“上所思,下所效”吗?做父母的应该强化子女以“孝”报“慈"的意识。要有“《孝经.开宗明义章》提到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担当,不能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任性,耍脾气,甚至还会做一些伤害父母的过激行为。上海一个孩子叫汪贝,从小父母对他百依百顺,长大后他去日本留学,一次,他要生活费,他妈妈晚给了几天,他马上从日本赶回来,在浦东机场将过来接他的妈妈连捅九刀,刀刀见血,刀刀让人心寒啊。
现在的孩子,从小优厚的物质待遇,孩子一出生就面对名牌,眼睛里只有一切以我为中心,哪管家长挣钱如何的不容易?哪里懂得节约这个概念?
我有一个邻居,因为夫妻感情不和,丈夫有外遇,把孩子作为她唯一的寄托。为了赌气,她让孩子吃名牌,穿名牌,目的是不能让孩子省钱,便宜了他爹。这个气简直赌得太大了,因为夫妻感情的事,把孩子搭进去当赌注,简直是可笑之至。往往是家长错误的行为,会培养出“问题孩子”。有句俗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我们的孩子,从小家长只知道给他们身体喂养,让他们吃好的、穿好的,就唯独不关心孩子精神世界里的成长,不关心孩子的心灵是否健康,结果呢,把我们的心头肉变成了我们的心头痛!这样错误的“慈",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是家长对孩子教育里缺少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
孩子犹如一空瓶子,你给他装什么,他就盛什么。可是他又不同于空瓶子,空瓶子里装东西,装错了可以倒出来重装另一种东西,而教育却不能重来。有人把教育比做一列单程车,这张票就不允许你再返回,因此不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只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做错了,将贻误孩子的成长方向与未来前程,影响我们国家的未来。当然也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因此我们中国人就应该牢记“俭”这一传统美德。
一则报道说,曾被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封为“亚洲最富有女人”的龚心如,她拥有的财富比英女王还要富有七倍。虽然身家以百亿元计,但她生活十分节俭,从不穿着名牌衣服或享用鲍参翅肚,通常只吃快餐,且居于办公室,出入坐旧车,每个月花费不超过3000元,但乐善好施,经常捐赠金钱支持慈善事业。
这位龚心如女士的幸福标准,不在于她对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在于她创造多少物质财富,并在于她把自己创造的财富无偿的奉献给社会。她的这种奉献精神,比起那些不知节俭与珍惜的人,那是两种价值观的抗衡,其结果是她被全球拥戴,连美国媒体都作为典范大力宣传。人类地球资源有限,她能够做到了“俭”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个“慈”字,是“慈”让她做起了慈善事业;是慈让她用自己创作的财富,惠及更多的人。
有资料说,“俭”,在有的《道德经》版本中,也常做“检”字理解,即“检束”的意思。检就是查验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违道之规;束就是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德之戒。
处于“尊贵”高位的领导,一定要时刻检束自身,这样才能卑躬谦下,谨慎处世,守弱而强。古代所有能建功立业的君王,都是因为他身旁有非常好的臣子,懂得对他直言不讳,以提醒君王自身进行检束。
在所有谏臣当中,最有名的是唐朝的魏征。魏征劝谏太宗的故事很多,其中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鉴,可正容颜、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也正如长孙皇后说的那样,“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由此看来“检束”对于一个朝代的兴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龚心如的慈善事业是用“慈”,那么魏征的冒死直言进谏更是“慈”。魏征“慈”的是天下百姓,他是要通过太宗皇帝“慈善天下”,惠及百姓。他这是一种大格局、大人爱的“慈”。他们有如救苦救难的菩萨,运用各自的方式,利益众生。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大慈悲”,更是一种革除物欲、名利,“不敢为天下先”。这“不敢为天下先”,并非不为,而是不妄动妄为。他们不敢将自己游离于众生之外“独享红尘”,而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勇敢地选择了“俭”,为的是自己的那份利他的责任。这样说来,透过这种“不敢”我又分明看到了他们的“敢”、他们的“英勇无畏。因为他们“敢为天下先”,所以,才勇于挑起了那样的责任与担当。
据说孔子继承了老子“三宝”的观点,他对于修身的要诀,提出了五个字:温、良、恭、俭、让。温就是温和稳重,不走极端,善于自控;良就是慈爱、善良;恭就是态度恭敬严谨,无懈怠之心;俭就是节约;让就是谦逊。这五个字给我们刻画出了活生生的一个经典的儒者形象。对照一下可以发现,“温”和“良”大致相当于老子的慈,“俭”这一条孔子和老子都有,而“让”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相当。因此说,圣人的这三宝,对于个人修身养性至关重要,人人都应持有并妥善保存。这三者中,慈是基础,是我们进能取胜,退能稳固的良药。